14歲的陸佳蕾戴著一副450度的近視眼鏡,在時代周報記者面前坐下來,露出安靜的笑容。

這種笑容,也曾出現在央視的節目中。2013年7月,這位杭州外國語學校(下稱“杭外”)的初二學生,與她的四位同學一起,代表浙江省參加了由央視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下稱“漢字大會”)。10月18日晚決賽,杭外代表隊獲得了前五位中的四席,陸佳蕾奪得冠軍,陸佳蕾的三位同學于佳敏(第二)、趙杉佳雯(第四)和劉浥塵(第五)也發揮上佳。


這種笑容,也曾出現在央視的節目中。2013年7月,這位杭州外國語學校(下稱“杭外”)的初二學生,與她的四位同學一起,代表浙江省參加了由央視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下稱“漢字大會”)。10月18日晚決賽,杭外代表隊獲得了前五位中的四席,陸佳蕾奪得冠軍,陸佳蕾的三位同學于佳敏(第二)、趙杉佳雯(第四)和劉浥塵(第五)也發揮上佳。
在漢字大會結束后,原中央領導人李嵐清特別致信杭外,表示祝賀和贊揚:“你們的教學實踐說明,外國語學校不僅能教好學生外語,同時也能教好漢語,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這些經驗值得其他學校借鑒。”
“社會上對外語學校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容易把外語類學校和外語專業掛鉤,以為外語類學校就是外語強。我們首先是一所中學,然后是外語類學校,中學的要求我們都要完成。”談及杭外的成功,校長方健文這樣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此次漢字大會,“學校沒有給學生提任何要求,我們的想法是讓學生去享受,我們看重的是學生從容自信的笑容。我很欣賞趙杉佳雯在央視上說的一句話,‘這是中國漢字大會,不是大賽’,我覺得這是學生認識的一種境界,這是杭外教育留下的印記。得冠軍有實力也有運氣成分,但教育沒有偶然。”方健文說。
多年來,杭外是中國幾所精英中學中別樣的一所,“可以說,杭外是中國素質教育的頂級水平,也是茫茫教育界的奇葩。”一位畢業于杭外的人士如此評價母校。
不為應試教育而教學
在浙江的一些著名中學中,杭外一直以來都保留著自由之風。
“整個杭外教育不是為應試設計的,我們注重培養的是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杭外黨委副書記唐玉娣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說,“我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很少,基本不補課。過去有家長覺得家庭作業不多,擔心會考不過其他學校的學生,但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的氣質、知識面、自信心都不一樣了。”
杭外現有固定的五大節日:文化節、藝術節、英語節、體育節和科技節。 “杭外的活動在名義上跟其他中學是一樣的,但區別在于,我們關注的更多是過程,在過程中人人都參與、人人有提升,這個提升包括學習在內的綜合能力。”方健文說。
“普通中學是單純地完成學習任務;我們在完成學習學科任務的同時,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參與活動,要求學生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勢必要求學生在學習上更有效率。”唐玉娣說。
杭外寬容的人文氣息,催生出包括西溪水文學社、國學社、模聯社等在內的30余個學生社團,它們為杭外的素質教育注入了活力。陸佳蕾參加的社團是聚賢莊(武俠社,記者注)和法學會。她喜歡讀故事,今年印象較深的是讀了余華的小說,包括《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
陸佳蕾佩服的是同學劉浥塵,這位被稱為“大師”的初二學生是此次漢字大會的“神級”選手,在比賽中以灑脫自信折服了觀眾。“杭外學生的特質跟其他學生不太一樣,很放松。”杭外此次參加漢字大會團隊的帶隊老師蘇云生說。
杭外的學生為什么在大場合不緊張?在校長方健文看來,是因為杭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
“杭外教育最可貴的一點是,學生到了初三左右都會慢慢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鼓勵學生會思考、會學習、有獨立思想,讓學生在杭外能夠自由地發展。”方健文說“我相信很多中學校長也有這樣的理念,但是很難改變。因為每一代杭外人都一直遵循這樣的理念,慢慢形成了一種文化。客觀而言,杭外六年一貫制的教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們有六年時間來貫徹這種理念。”
課前五分鐘的演講已成為杭外的一個常規節目,從初一直到高三,涉及每個學科。“比如社會課、歷史課,就會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對社會問題背后的思考。最近我去聽了一堂課,學生在課上關注的是國外的安樂死,包括法律、倫理、社會各層面的思考。再比如最近有個高一學生,在社會課上講的是北京李某某事件,涉及對未成年人隱私保護等法律問題的探討。”唐玉娣介紹說。
陸佳蕾最近做過演講的是語文課和社會課。語文課,她講的是《史記》里的項羽。她從項羽評價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開始,到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結束。“項羽這個人是個可用之才,但不是用人之才。”陸佳蕾說,她把課余看過的一位教授對項羽的評價用在了演講中;在社會課,陸佳蕾講的是薄谷開來案,她從網絡中搜尋了薄谷開來案的資料,在課堂上作了演講。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年輕人
多年來,杭外在教學上一直堅持國際化的步伐。目前,杭外已與美國中小學合作共建了兩所“孔子課堂”,在國際上有十余家姐妹學校。
“通俗一點講,我們要培養的是具備國際視野的年輕人。”校長方健文說,杭外主動接受海外教育的先進理念,“我們從1986年就開始跟美國學校交換老師,每年都會派5名以上老師在國外執教一學期以上,短期學習的老師達到90%以上。可以說,我們對國際基礎教育的動態,掌握得比較清楚。”
“我們的英語教學是與國外的中學接軌,英語教材我們用的是美國的原版教材,注重英語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和邏輯思維性,在課堂上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更多的時候是輔助或指導的角色。其他學科,也會受英語教學這種理念的影響,比如有老師會就同一堂課的內容,用語文和英語同時教學。”方健文說。
杭外正準備將基于文化的外語閱讀,提升到基于文學的閱讀,也就是接近西方的母語教學,“我們推薦學生讀國外的經典名著,包括由名著改編的電影;我們還推薦學生了解西方的學術,現在高校的學術根基主要是西方的,杭外的學生會很適應高校的學術氛圍。”方健文說。
杭外的國際化也體現在它參與國際文化的交流中。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夕,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杭外學生與國外中學生一起暢談奧運精神。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杭外學生面對BBC的鏡頭,談及對運動的理解。“我看了之后,真是覺得學生講得很好。”方健文說。
“很多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在中學學得很苦,進入高校后一下子松掉了,杭外在中學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在高校特別受歡迎。”唐玉娣說。
2013年10月,清華大學根據近年來中學錄取人數以及中學畢業生在該校學業、綜合素質表現等情況,為全國共21所重點中學頒發了“中學畢業生清華成長獎”,杭外是杭州地區唯一上榜學校。
目前,杭外大概有1/3的畢業生會選擇出國,20%的學生能保送國內重點高校,其余學生參加高考。“我們不會為了升學率來要求學生參加高考,我們尊重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確實有一些有實力問鼎高考狀元的學生選擇了留學。”唐玉娣說。
杭外2013屆畢業生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的660份錄取通知書,其中就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10份預錄取通知書。
“現在提教育現代化、教育國際化,我一直認為,教育國際化不是教育西化,國際上也承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可取之處。杭外過去與歐美國家有很多的學習借鑒,這兩年也正在考慮向香港、新加坡等地學習,這些地區怎么傳承中國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方健文說。
2013年一些省市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當中,英語高考分值將降低,外界似乎嗅到了高考風向標的異動。對此,方健文說:“對普通學校來說,可能影響很大。但對杭外來說,影響不會太大,我們不會因為高考指揮棒的變化刻意更改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是一個很系統的綜合工程,我們遵循的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杭外教務處副主任倪江的理解中,杭外的文化傳統是崇尚“寬容大氣,兼容并包”,學校對學科規劃、教學模式的探索持開放和寬容態度,教師在課程自主性上有很高的自由度。
倪江參與了杭外學生在漢字大會中的輔導準備工作。為了加深記憶,在參賽前幾天,他給五位學生講解了生僻字背后的故事。
陸佳蕾在決賽中遇到的一個詞語是“婉孌”,這個詞她此前聞所未聞,是根據漢字規律推理出來的—“美好的樣子”基本和“女”這個偏旁有關,峰巒、鸞鳳和鳴的聲旁都是“亦”,“婉孌”是這樣寫出來的。
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是杭外保持多年的傳統。每個學期、寒假暑假,學校都會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包括散文小說、政治經濟、西方哲學、藝術美學等。
“閱讀是杭外學生必做的作業,看什么書,根據年齡的不同,會有所區別,我們比較提倡專著的閱讀,而不是拼盤式的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肚子里有貨,學生自然也不會封閉、保守。”倪江說,現在學校圖書館里每天安靜讀書的,最多的就是初一學生。
“初一入校那年文化節上的話劇演出,《雷雨》、《荊軻刺秦王》,學長們身體力行告訴了我們,什么才是杭外人的學識。開學第一天老師就指點我如何讀書,杭外濃郁的人文氛圍讀書氛圍告訴我們什么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陸佳蕾回憶說。
在2012年杭外的“高一語文作業閱讀書單”中,包括了100多本書、20部深度電影。書籍推薦部分,除了經典散文,還有老子的《道德經》、柏拉圖的《理想國》、漢娜 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帕斯卡的《思想錄》和司馬遷的《史記》等。
“如果我們單純搞應試教育的話,就不會做閱讀書單。普通中學的學生這會兒可能都在做試卷,而我們的高三學生很多還在看課外書。”唐玉娣說。
“從初一到高三,杭外的學生一直在閱讀。過去幾年,我就把莫言、品特的作品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去體味,很多學生的水準完全達到了高校學生的水平。”倪江說。
倪江今年教的是高三語文,在愛麗絲 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后的10月下旬,倪江將門羅的小說《逃離》用掃描筆掃出來后,發給同學們看。接著,倪江讓學生寫讀后感,然后將學生的各種觀點,包括疑惑,做成教案發給學生,專門開課討論。
倪江發現,相較于女生,男生理解起來更吃力,“因為門羅的作品有女性主義的色彩,《逃離》中有回家、流浪、漂泊的味道,特別是現代人逃離家庭藩籬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