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 《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以來,積極的政策信號使得各路資本蜂擁對醫院投資。在這股投資醫院的熱潮中,藥企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綜合幾位業內人士的看法,藥企之所以成為布局醫院的主力,除了陸續出臺的扶持政策外,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產業鏈的整合或尋求主業之外的收入。
在政策鼓勵下,藥企投資醫院看起來前景不錯,但是藥企在收購醫院之后,不得不面對更為棘手的問題——如何管理醫院。
“醫院的管理層最好由具有專業醫院管理經驗的第三方擔任,或者是在保證醫院總體發展大方向不變的基礎上,保持原有的管理層繼續經營醫院。”一位醫藥行業投資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針對醫院的管理難題,需要向醫院派駐財務、人事、法務等方面的人才。
實現產業協同?
相比A股市場眾多藥企資本“圍獵”醫院,其他資本對民營醫院的投資略顯遲緩。在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看來,藥企之所以成為布局醫院的主力,除了近來陸續出臺的扶持政策外,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
實際上,藥企是具有產業鏈協同優勢,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同。上述醫藥行業投資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少藥企之所以投資醫院,是因為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實現“乙方”變“甲方”,加強對下游的控制。
“藥企其實有兩個層面的考慮:一方面做藥受到較大的價格控制,因此做醫院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另一方面可以對沖上下游的風險。”上述人士表示。
羅蘭貝格合伙人劉宇剛表示,流通企業有一定的優勢,更加貼近醫藥,能夠從供應鏈的角度控制醫院成本。“藥企擺脫作為分銷的定位,掌握醫院的選貨權利,搖身變成送貨的,這樣就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流通企業在醫院的管理上并沒有優勢。”
從目前與藥企的協同來看,真正實現協同效應或具有成熟商業模式的可能并不多。劉宇剛表示,從目前來看,少數醫院能夠考慮自身業務和醫院系統,比如馬應龍(600993,SH)做痔瘡治療產品,其涉及的醫院是與之相關的專科醫院,這樣的企業其實還有很大的協同。“其協同不僅表現在采購方面,而是更加了解患者需求和了解治療手段,怎樣去優化療效減少副作用。”
對此,醫藥界人士葛劍秋持有不同觀點,在他看來,現在藥企的投資更多的是在本身產品、研發能力不足情況下的一種資產投資行為,甚至是圈地行為。
“現在不少藥企投資醫院的邏輯是為了打開藥的銷路,但是難以形成大的規模。”葛劍秋表示,“從目前投資的企業來看,很多是因自己現有產品、研發產品沒有競爭力,因此會看到大部分投資醫院的企業基本上是做普藥的,做新藥的很少有投資醫院的。此外,投資很大可能是為了圈地,因為醫院用地很便宜。”
重在收購后的管理
?藥企在收購醫院之后,不得不面對更為棘手的問題,即如何管理醫院。
“現在醫院管理的專業性比較缺乏,也缺乏企業式管理經營理念,比如醫院的財務體系不透明、渠道返點現象普遍、法規風險等問題。”前述醫藥投資人士告訴記者,“這樣一來,藥企投資醫院也面臨很大風險。”
此外,藥企還面臨另一個問題是,醫院投資回報周期長。“對于綜合性醫院而言,無論是公立還是民營,平均5~8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上述醫藥行業投資人士表示。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醫藥企業搶占其產業鏈下游醫院更有競爭力,其對醫療機構的熟悉程度、所掌握的資源,以及對行業的理解程度都要比其他業外投資者略勝一籌。但是,在醫院管理方面,藥企并沒有優勢可言。
從目前投資醫院的幾家企業來看,通過投資醫療機構獲得良好收益的屈指可數。除了金陵藥業收購宿遷人民醫院成功扭虧為盈外,早期華源集團與新鄉市政府成立合資公司接管新鄉5家公立醫院、雙鷺藥業與新鄉醫院、平安集團投資深圳龍崗區中醫院均以失敗告終或存在整合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