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外資介入中國土地流轉項目17日在北京正式敲定。德國拜耳集團下屬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拜耳作物科學”)與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信信托”)就土地流轉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拜耳作物科學將把管理服務及產品投入到中信信托在安徽的土地流轉項目中。專家表示,外資的進入有利于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但同時要注意對其取得收益的途徑進行限制,避免出現“變相地主”。
據記者了解,雙方將以土地流轉項目為平臺,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科學技術、產業鏈構建等方面整合資源,通過引入國際領先的生產要素和現代化農業理念,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今年10月10日,中信信托與安徽宿州踴橋區政府合作,成立了國內第一支土地流轉信托計劃—“中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合信托計劃1301期”。該信托計劃期限為12年,可流轉面積達5400畝。另據中信信托方面透露,遠期土地流轉項目計劃將覆蓋25000畝。
安徽土地信托試點,是在不改變農村土地農業用途以及堅持集體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不變的前提下,農村土地承包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承包的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信托給受托人,由其利用專業規劃經營管理或使用,通過資本化運作,土地收益歸受益人所有。據了解,該信托計劃中土地增值收益的70%將分配給農民。
中信信托看重的正是拜耳作物科學在農業領域的經驗。中信信托副總經理包學勤表示,農村土地信托化流轉是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而拜耳作物科學在作物保護、非農業害蟲防治、種子以及現代農業經營管理、食品鏈等方面,擁有強大的技術和。
“拜耳之所以愿意合作,是因為他們認為有了信托這個平臺,產權比較明晰。”中信信托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實中土地確權比較困難,通過信托收益權憑證來轉換要容易得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中央強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強調土地流轉后的收益要分配給農民。作為外資正式介入中國土地流轉工作的首起案例,拜耳作物科學從項目中獲取收益的途徑非常重要。如果拜耳作物科學今后在此項目上獲取的利潤來自向土地流轉工作中提供的管理費用或者產品銷售費用,對市場的影響尚屬可控;如果其采取“佃戶模式”,即公司收益來自于對農村土地經營使用后產生的增值收益的提成,今后或許會吸引更多的外資蜂擁而至“染指”中國土地,其后果難以預料。因此,要注意避免外資企業成為變相“地主”,瓜分本屬于中國農民的利益。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在這個問題上要注意“三權”是分離的,企業介入土地流轉獲得的是土地經營權,土地承包權仍然在農民手中,土地所有權仍然在集體手中。因為拜耳有非常先進的農村土地管理經驗,不僅可以提高產出和效益,農民也收取了租金,同時農民還能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和經營方法,可謂一舉多得。在此過程中,擁有承包權的農民隨時可以把土地收回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外資的進入并不會動搖基本的農村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