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將童裝質量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這份名為《童流河污——全球品牌童裝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的報告中,阿迪達斯、迪斯尼、等12個知名品牌赫然在列。
不僅如此,近年來在各地工商局的質量抽檢中,不少品牌童裝也是頻頻登上“黑榜”,本該是服裝行業內要求最嚴格的領域卻被一些不應存在的化學物質染“黑”了。
在上海的一家童裝店內,一位正在為孩子挑選服裝的消費者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表示:“現在的品牌童裝價格已經很高了,這么高的價格還買不到高質量的衣服,企業到底有沒有責任感?”
服裝業“萬馬齊喑”的大背景下,童裝憑借較高的利潤率和集中度尚低的事實,成為各大服裝品牌蜂擁而入的領域。但行業“擁擠”的背后卻是質量隱憂頻現,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雙重標準?
在上述報告中,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作為一項主要指標出現,在所有童裝樣品中的檢出率達61%。另外,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銻等化學物質也零星地存在于受檢產品中。
上海市一家專門從事服裝檢測的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童裝通行的行業標準是2011年新版的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而這其中必須檢測的物質并不包括NPE。
“目前我們檢驗的主要項目包括pH值、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纖維含量等。”該負責人同時直言,“這個標準相比歐盟、美國等的童裝標準已經偏低了不少。”
優衣庫(Uniqlo)、GAP等品牌在給本報的回復中都表示,其童裝的生產標準一直是達到或超過全球適用的安全標準和要求,ZARA方面也對記者表示,其童裝標準是國際上最嚴格的Clear to Wear(CTW)和Safe to Wear(STW)標準,前者規范產品成分,后者保證兒童服裝的成分或小配件的安全性。
盡管如此,一家知名童裝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的話或許道破了問題出現的緣由:“我們出口的童裝標準和在國內銷售的不同,很多跨國公司也是這樣。”
另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的話也佐證了這一觀點:“無論是童鞋還是童裝,國內市場和歐美的尺碼都不一樣,不少跨國企業甚至用的生產線也不同,國內的質量就是不如出口的。”
上述檢測機構負責人表示,國內童裝標準若要繼續提高“肯定會引起相當一批企業的倒閉”,但“未必不是好事,因為可以提高國內童裝水平、同時杜絕國際品牌的雙重標準”。
“能省就省”的檢測環節
不同于國際品牌仍然擁有的“好日子”,國內童裝品牌從去年起就已經開始了價格“白刃戰”。
上述童裝企業負責人直言,雖然企業規模還在不斷做大,但毛利率已經從高峰時期的30%多降到了5%~10%,“大部分企業的新款一上市就開始打出3~4折的折扣,最終賣出去的價格可能也就比出廠價高一點點。我們現在考慮的問題是,到底是把出廠價定得高一點、折扣打得猛一些,還是索性就定個白菜價算了。”
為此,不少國內童裝企業已經開始縮減產品質量檢測的環節,正如該負責人所言:“即便是最簡單的檢測,也要給產品的生產成本加上1~2塊錢,如果要達到國家新規定的A標,一件衣服的成本就要上浮5元。這個成本工廠肯定不愿意承擔,企業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也是能省就省,有問題也沒法及時發現。”
服裝行業獨立評論員馬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童裝企業出于自律進行檢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童裝的質量問題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個頑疾,幾乎每年都在被重新提起。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監管方式的改進。”馬崗指出。
“不能只是單純地進行檢測和不痛不癢的處罰,而應該從源頭開始,安排多個檢測機構對面料、配件等幾大環節進行交叉檢驗,像歐盟、美國、日本等地的監管機構一樣對違規的企業進行重罰,才能最大程度地喚起企業的自律意識,從根本上摘掉這顆毒瘤。”上述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