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企業動態 » 民營銀行逐漸開放 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民營銀行逐漸開放 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14 09:54  瀏覽次數:33
  這兩天,有關民營銀行試點的新聞鋪天蓋地。新聞的源頭是,3月11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稱,目前已確定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并報國務院同意,參與試點的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民營資本巨頭。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輿論熱議,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標志著民營銀行的春天即將來臨。但民營銀行真的就前程似錦嗎?
 
  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金融“國十條”中就曾明確提出“將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此后,關于民營銀行的話題被炒得沸沸揚揚。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共有67家民營銀行的名稱獲預核準。
 
  多年來,民間資本對于民營銀行一直在苦苦追逐。當宏觀經濟形勢出現下滑或者民營企業融資趨緊時,這種追逐顯得尤為急迫。因為在嚴格的金融管制下,中國銀行業相對集中,資產規模巨大,利潤總量豐厚,被民間資本視為“唐僧肉”。
 
  事實上,近幾年來,民間資本入股銀行業已經非常普遍。以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為例,民營資本持股已占到全省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3/4,浙商銀行的24家股東中的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包括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在內的40家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更是100%民間資本持股。全國范圍內的村鎮銀行也已超千家,民間資本直接和間接持股高達70%。
 
  但是,這些民間參股的金融機構與真正的民營銀行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真正的民營銀行應該具有三個特征:從股權結構看,主要股東為民營企業和自然人,由民間資本占控股地位;從資產機構看,主要為民營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從治理結構看,由民營企業發起,按市場機制自主運作。簡而言之,就是“三民”:民資、民企、民營。
 
  民營銀行要想做到上述“三民”,還需要兩項重要政策支持: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主要是存款利率市場化,這將為民營銀行的自主經營奠定重要基礎;二是存款保險制度,這將使民營銀行獲得更多的公眾信任,也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缺乏這兩項政策,民營銀行大規模鋪開的可能性并不大。
 
  民營銀行面臨的最大挑戰還在于如何應對中國僵化的傳統金融體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無論在體制改革,還是金融企業內部結構治理上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整個金融體制比如利率管制、金融資本配置管制、金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非市場化選擇等原因尚沒有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窠臼。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金融資本資源配置嚴重不公、配置效率非常低下,配置風險非常之大。
 
  如果中國傳統的金融體制不進行深入徹底的改革,那么對于資金需求方來講,設立民營銀行,充其量只是多了一個融資渠道,民營銀行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只有金融體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價格信號真正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才可能出現真正的民營銀行。
 
  但另一方面,如果金融體制進行市場化改革,又將使一些中小銀行面臨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而民間資本持有人對銀行的運作可能并不熟悉,在風險把控上更是經驗不足。因此,那些實力不足的民營銀行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
 
  從參與首批民營銀行試點的企業來看,阿里巴巴、騰訊等本身就早已經涉足到互聯網金融的運作中,阿里小貸、支付寶、余額寶、微信支付等已經做得風生水起,讓它們積累了不少金融運作經驗。如果這些民營銀行能夠和互聯網金融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么將有助于擺脫現有的金融體制僵化官僚的弊端,甚至會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為整個中國金融業帶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