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書店產業的經營正面臨著巨大危機。
但仍有如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簡稱:三聯書店)試圖力挽狂瀾,成為了大陸書店產業24小時營業的首個“吃螃蟹者”。那么,通宵試營業的三聯書店效果究竟如何,和其它國營和民營書店相比有何不同,為此記者利用周末時間走訪了包括三聯書店在內的7家書店。
總的來說,由于地段、規模和圖書品種等多方面原因,民營和國營書店現場銷售情況可謂“冰火兩重天”。而效仿中國臺灣誠品書店的三聯書店,雖然已經晚上9點多,諸多慕名而來的讀者仍絡繹不絕。
對于三聯書店此舉,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書店24小時營業不僅違背零售業規律,同時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相背離,“晚上12點以后基本沒人去買書了,對書店銷售額并沒有多大貢獻,我并不看好。”陳少峰表示,總體來說,晚上12點之后的書店開業沒有意義。
服務對象將轉向會員
4月12日晚上8點多,記者來到三聯書店,與記者一同來的還有一位黃姓女士,在和記者交流時黃女士表示,據說三聯要做中國臺灣的誠品店,自己看到新聞報道所以過來看看。
只見書店門口早就被私家車擠滿,且在距離店門大概5米處拉了一根黃色的警戒線。
而店內早已人滿為患。記者看到在書店收銀臺上掛著“全場八折,夜間營業時間晚21:00—早9:00”的小幅告示。
在書店一樓和地下一層的樓梯兩邊,每隔兩個臺階就擺著一張塑料墊,上面都坐滿了看書的讀者,其中以年輕人居多,也有帶著眼鏡的中學生和小學生。在過道上還貼著“請讓出扶手一側,方便讀者上下樓”的提示帖。
記者注意到書店共分有三層,一層和地下一層賣圖書。二層則是一個名為雕刻時光的咖啡店和服裝店,將近晚9點時,咖啡店和服裝店的生意還是不錯的。
此時標有“夜間營業員”胸牌的工作人員,開始在一樓和地下一樓擺放藍色的桌椅并調試臺燈。不少讀者甚至拿著書本站在工作人員身旁等待,一等擺放完畢,就能第一時間占到位置。
記者注意到,地下一層共擺放了5張桌子和10張椅子,而在一樓只擺放了3張桌子和3張椅子,對此,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經理助理王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空間有限,每天只能擺放8張桌子,一層椅子數量少一半是為了騰出空間。
晚上9點過后,在收銀臺結賬的讀者排起了“長龍”,王玉告訴記者,自上周二開始以后每個晚上的營業收入都超過了14000元。書店不僅晚上9點以后,書店全場八折,并且消費滿80元,可以10元換購三聯環保布袋(原價20元)。一位來自云南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職員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表示,今天和朋友來,才第一次發現三聯書店9點以后,統一打八折,所以等到這個時間點結賬。
王玉表示,三聯書店現在只是試營業,試營業結束時間是4月23日,試營業結束后,服務對象將主要轉向會員。另外,店里的促銷手段也會采取一些變化,如將不再打八折,“試營業結束后,我們應該會繼續24小時營業”。
一直到晚上10點半,書店仍有不少人進入,據書店保安介紹,到凌晨都還有不少人,一直要等到凌晨兩點人才慢慢變少。“昨天晚上通宵人數有十幾個,男女都有。”
民營國營“冰火兩重天”
除了三聯書店外,記者利用周末時間還走訪了包括亞運村圖書大廈,王府井圖書大廈、萬圣書園等7家國營和民營書店,整體感覺是國營書店無論在地段和人氣以及規模上都比民營書店強太多。
以最有名的獨立書店萬圣書園為例,作為北京文化地標之一的萬圣書園堅持了將近20年,也擺脫不了被搬遷的命運。萬圣書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書園也是迫于經營壓力才搬到了更偏的地段,且店面規模比以前更小。
記者在書店內看到店內屋梁上掛著用來出售的店員工作服,標價在20元到68元不等,還有16元一個的萬圣馬克杯出售。據了解萬圣書園此前并沒有這些非圖書商品出售。在晚上6點半至7點這個時間段內,記者發現書店內人數有二十來個,且收銀臺結賬的人不多。整體店面風格與三聯書店相差太多,唯一相同的是都在經營咖啡店。
在離萬圣書園不遠的雨楓書館和藍港書屋,人氣就更為冷清。雨楓書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書店為了吸引讀者,每周都會定期舉辦讀書會。記者去的當日剛好碰上讀書會,參與讀書會的人數加上記者也只有7人。
相對民營書店的“小家子氣”,國營書店顯得“霸氣的多”。
記者來到位于北四環和北五環之間的亞運村圖書大廈,圖書大廈營業時間為早9點到晚9點。圖書共兩層,位于二樓和三樓,二樓主要以生活旅游圖書為主,三樓則是音像娛樂、社會科學、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類。除書店外,二層還有美甲店、攝影室、畫廊和服裝店。人流量較大,在三樓,有不少家長領著孩子進進出出,記者注意到原來有一所名為巨人學校的培訓機構就位于書店內。除此之外,書店內還有電子產品、書桌、兒童書包等非圖書業務在經營。
三層店內靠墻腳邊有多把椅子,全都被埋頭看書的人所占據。一位專心看書的大爺告訴記者,自己家就住在附近,有時間就過來看看,一般不買書。
另外兩家國營書店王府井圖書大廈和西單圖書大廈,由于處在極好的地段和極大的規模,人流量也相對較大。
除三聯書店以外的6家書店,以萬圣書店營業時間最晚,周末營業到凌晨。
24小時營業違背規律?
2013年,財政部中央文化產業發展資金首次對北京、上海 、南京、杭州等12個城市的56家實體書店給予獎勵資金9000萬元;圖書批發和零售環節享受為期5年的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地方扶持政策陸續出臺,上海、浙江 、天津 、江蘇 、廣東等5個省市已落實扶持資金5640萬元。
此外有媒體表示,實體書店今明兩年有望繼續獲得中央財政的支持。
對此,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表示,正是由于國家的扶持政策,讓三聯書店得到100萬元的扶持資金,也使得書店24小時營業成為可能。
然而,陳少峰卻并不看好書店24小時營業的這種模式。“三聯書店效仿的中國臺灣誠品書店圖書銷量也出現下滑,書店24小時營業不僅違背零售業規律,同時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相背離。”
陳少峰認為,書店沒有必要通宵營業,因為晚上12點之后繼續營業對圖書的銷量沒有太大幫助。國外確實也有一些書店24小時賣圖書,但那是建立在同時銷售酒水、食物的基礎之上。不會有人會為了純粹買書而專門大半夜去書店,陳少峰表示,晚上12點之后的書店繼續營業沒有意義,因為它違反了圖書經營的基本規律。
眾所周知,書店產業目前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危機中,危機來源的主要原因是買書的人減少,再加上網上圖書的銷售和電子書閱讀,這三個原因導致圖書總銷量下降。
經營成本上升、銷量下降則必然導致書店經營不下去。一家民營書店老板告訴記者,民營書店的標桿萬圣書園的經營壓力也相當大,過不了多久也許會倒閉。
陳少峰認為,三聯書店24小時營業的舉動由于媒體的宣傳短期內聚集了一些人氣,但在書店產業快速下行的趨勢下,自救始終是沒有多大效果的。
“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靠原先有的物業,不用交店面租金,且國家有多項政策扶持,目前表面上來看人流量很多,但相比之前已經是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