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28日),知名日資零售企業華堂商場正式關閉了在北京望京地區經營了8年的門店。華堂商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堂)企劃部相關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關店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內部經營結構調整,此外也有房租等成本上漲、電商沖擊等因素。
據上述負責人透露,自去年開始,公司就成立了結構改革本部,開始對北京所有門店進行調整。調整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加碼自有品牌業務;二是調整經營結構,比如增加餐飲和兒童娛樂業態等。
望京8年老店關張
上述華堂企劃部負責人表示,開業8年以來,望京店的經營業績并不佳。資料顯示,華堂商場望京店開業于2006年,是搶先入駐望京商圈的零售企業之一。如今該商圈已經聚集了物美、家樂福、歐尚等11家商場,競爭相當激烈。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華堂商場望京店,看到不少搬運車輛正在忙碌地搬遷。一位商鋪人員向記者表示,其公司產品進駐了5家華堂分店,但只有3家業績不錯,另外2家都已經退出。
對日本零售業有多年研究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華堂商場在北京經營得并不算成功,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準,超市不像超市,百貨不像百貨,而且價格定位較高,不太適合中國的消費者。
資料顯示,華堂商場望京店營業面積17000平方米,地下一層為華堂超市,地上四層經營服裝服飾、百貨用品,經營品種達20多萬種。這是日資零售企業典型的綜合百貨商場業態。
在昨日的采訪中,一位顧客表達了自己對華堂商場的印象:相比一些精品店,華堂的商品檔次上不去,而且價格偏高,自身定位不上不下,沒有形成一定特色。
除了自身的問題導致盈利不佳,成本上漲和電商也對華堂商場造成了較大沖擊。
上述華堂企劃部負責人表示,華堂商場北京各個門店的房租成本每年都在上漲,漲幅達20%~50%。此外,電商的沖擊也讓商場的客流量減少,銷售額下滑。
擬加碼自有品牌業務
對于業績不佳,華堂商場其實早有預判。2013年,華堂成立了結構改革本部,計劃對北京所有門店進行結構調整。
據上述華堂企劃部負責人透露,本次調整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加大自有品牌的投入,目前華堂在食品方面有不少自有品牌,但在衣服等生活家居方面自有品牌較少,今后會有意加強這些業務。今年2月,華堂商場在2014供應商大會上表示,商場將改變與供應商的合作模式,擬與供應商、生產商家合作推出自有品牌,目的是擺脫同質化。
另一方面,華堂將對門店的定位進行調整。例如增加餐飲和娛樂業態,使商場不只是一個賣貨的地方,而是一個休閑娛樂場所,即華堂內部所稱的“非物販業務”。
其實早在2009年,華堂商場就在成都地區開展上述 “非物販業務”。2009年,位于成都的伊藤洋華堂錦華店負一樓的美食街正式營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由于華堂有些保守的戰略風格,上述業務并未在全國推行開來。一位曾在華堂工作長達10多年的前管理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日資零售企業在發展上過于保守,每做一項決策都需要得到日本總部的批準,而日本總部離中國太遠,難以了解真實情況,所以導致決策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