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收購恒生集團的主體公司浙江融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浙江融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采訪時,首度回應商務部17日所稱已對浙江融信收購恒生電子股權立案審查一事。
“立案審查是例行的審核程序,因為我們已觸發申報審核要求。"立案"意思是商務部正式受理我們提交的待審核材料,啟動相關審核程序,而非外界通常所指。后續有任何進展,會通過恒生電子上市公司及時向廣大投資者公告。”浙江融信投資總監黃辰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黃辰立稱,浙江融信是主動向商務部申報“求審核”,“4月1日合同一簽,浙江融信即與商務部口頭溝通,并在此后遞交書面的待審核相關材料。”
原因是,收購雙方及其關聯方和控股子公司2013年在境內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反壟斷法規定的需申報標準。
浙江融信以32.99億現金受讓恒生集團100%股份,交易完成后通過恒生集團持有恒生電子(600570)20.62%的股份,成為恒生電子的控股股東,屬于“經營者集中”。
而《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以下標準需“申報”: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并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
恒生電子年報顯示其去年營收超過12億,而浙江融信去年營收只有2000多萬,黃辰立解釋,“融信雖然很小,但算上關聯方,包括所有控股的子公司和關聯公司,我們超過這個標準,所以要做申報。”
恒生“壟斷”之辯
外界認為恒生電子壟斷的證據來自其2012年報的一組數據。作為機構交易、清算系統的核心提供商,恒生電子在基金、券商、保險、信托資管核心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93%、80%、90%、75%。
事實上,一位知情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金融IT服務行業進入門檻很低,既不需要牌照,也對資金實力等沒有要求,業內有大小公司上千家。年報中所指的市場占有率準確來說應該叫“覆蓋率”或者“滲透率”,統計的時候“把所有曾經購買過恒生電子任何大小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都算進來了,而比較準確的,應該按銷售收入所占百分比來算。”
可以佐證的另一組數據是:
金證股份(600446)2013年報顯示,金證在新增基金IT業務市場中占據絕對優勢,占到增量市場超過60%的份額。在區域股權交易領域,2013年公司細分市場份額接近70%。
頂點軟件招股說明書(5月8日申報稿)稱,2013年末,頂點在券商營銷服務流程管理系統領域的客戶達60家,用戶數量超過全國券商總家數的50%。
贏時勝(300377)招股說明書稱,2013年6月底,贏時勝與80家基金公司(占總數的97.56%)、55家證券公司(占總數的52.38%)等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
“每家的占有率都超過了50%,簡單計算就知道這些占有率的計算方式并不準確。”前述知情人士稱,“恒生電子去年營收只有12億,合同有4000余個,算下來平均每個合同只有30萬,這樣的小公司不可能在行業內達到壟斷,頂多是在部分系統中有較領先的地位。”
“在核心金融領域,比如國內銀行體系的IT服務還是基本都被IOE(IBM、Oracle、EMC)等外資壟斷。”一位股份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稱。
政府正在逐步推動去IOE而轉用本土品牌。對金融業來說,棄用IOE有巨大的重置成本。但從金融安全角度考慮,國家層面有意降低對外資的技術依賴,促進國內IT業發展。
壟斷之外,更多的擔心集中于數據安全。
對此,恒生電子公告稱其只是向金融機構提供金融 IT 軟件,軟件交付后由客戶自行運營與管理,公司與公司的技術、維護、工程人員不可能獲取、更加不可能泄露金融客戶的數據,金融數據的儲存與產權完全歸客戶控制與所有。而云服務業務也有相關保密協議約定和法律法規的約束。
公告稱,浙江融信及其關聯方并不從事和恒生電子核心業務相競爭的業務,和公司目前也不存在上下游的關系。因此,本次收購并不會在金融業應用軟件和相關IT服務這一市場內產生限制競爭的效果。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金融機構的系統環境分為測試環境和生產環境,即使是對內部人員都有防火墻、指紋認證等保密限制。實際運行中系統開發商只能在測試環境中進行操作,而非生產環境。即便進入生產環境,也只能輔導。
所以系統開發商不可能“合法”獲得金融機構的數據信息。
“除非是確認恒生電子為大股東謀取不正當利益,那證監會才要去找他們。”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稱。
“有人擔心,比如某金融機構擬推出一創新業務,這邊剛和恒生電子討論完,會不會阿里旗下的天弘基金或眾安保險就提前知道了。”不過,該人士認為,金融行業的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且受到各種“牌照”等因素的制約,并不是一個靈機一動的創意就決定的。“恒生是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也不可能為了自己某個大股東而得罪所有客戶。”
誰的浙江融信
浙江融信成立于2003年,馬云個人持股99.14%,其余股份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謝世煌持有。
“浙江融信是馬總個人控股的公司,不存在VIE結構,浙江融信與阿里集團、阿里小微金融集團之間都沒有股權關系。”黃辰立稱,“浙江融信過去提供后臺支持服務,未來將以投資管理業務為主。”
根據此前恒生電子的公告,浙江融信用于收購恒生股權的32.99億元現金,一半來自銀行并購貸款,另一半來自浙江融信的自有資金。
而浙江融信2013年度審計報告顯示,當年營收只有2000余萬,公司本身賬面上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收購。黃辰立解釋,“除銀行貸款外,另外一半收購資金來源于股東的資金投入。”
為什么馬云個人控股的公司要投資恒生電子?
黃辰立解釋稱,是因為特別看好互聯網金融潮下的金融IT服務業,通過投資進入市場,分享其發展機遇。另一個原因是,恒生的股東很分散,公司治理結構并非很合理,收購控股后反而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釋放其潛力。
浙江融信2013年度審計報告顯示,馬云為其實際控制人,不存在控制關系的關聯方有:重慶阿里小貸、浙江阿里巴巴融信網絡技術、浙江阿里小貸、重慶市阿里小微小貸、淘寶(中國)軟件、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商誠融資擔保、浙江淘寶網絡、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
其中,浙江融信與重慶市阿里小微小貸、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的關系是同受實際控制人(馬云)控制,與其余關聯方的關系是同一關鍵管理人員。
上述關聯公司,多數都是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的實體公司。
恒生電子未來與阿里巴巴電商集團、阿里小微金服集團之間如何合作,恒生電子未來在阿里巴巴版圖里會扮演什么角色?
“小微金融會大力推進開放平臺策略。我理解恒生電子也將繼續在金融IT服務領域提供優質服務。恒生電子、阿里巴巴集團、小微金融都是獨立公司,會根據自己的戰略發展規劃,在公平、透明的基礎上,探討相互之間,以及和其他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阿里小微金融CFO井賢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從恒生電子的經營業務來看,與阿里“金融云”的關聯更強。
2013年阿里推出“金融云”服務,被稱為“聚寶盆”項目,旨在為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云計算服務。
而恒生電子在金融領域的種種突圍,看上去也與阿里巴巴的意圖不謀而合。“金融云”已經開始與數十家金融服務商展開合作。如果阿里巴巴收購恒生電子成行,恒生多年來的金融業IT系統服務和創新經驗,將大大推進“金融云”平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