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發展如何借力高科技?互聯網如何助力醫療?”2015年3月28日,中華醫學雜志創刊100周年暨高科技醫學發展與互聯網醫療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兩院院士、知名醫院院長、行業頂級專家等400余人,就醫學最新前沿和互聯網醫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激蕩出了睿智的思想火花。
此次會議最大的亮點,是中國醫療界首次將互聯網醫療與高科技醫學作為會議主題,進行深度的跨界思想交流。作為唯一一家受邀參加此次盛會的互聯網醫療公司,掛號網也重磅發布了“微醫集團”,讓更多的資深專家的經驗和基層/年輕醫生的時間相融合,共同為患者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流程服務,助力分級診療體系的搭建。
此次會議最大的亮點,是中國醫療界首次將互聯網醫療與高科技醫學作為會議主題,進行深度的跨界思想交流。作為唯一一家受邀參加此次盛會的互聯網醫療公司,掛號網也重磅發布了“微醫集團”,讓更多的資深專家的經驗和基層/年輕醫生的時間相融合,共同為患者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流程服務,助力分級診療體系的搭建。
院士首次發聲熱盼互聯網+醫療碰出火花
2014年,以BAT為代表,互聯網公司大舉挺進醫療健康領域。但與天價融資相對應的,則是互聯網醫療一直呈現出的一頭熱局面。互聯網公司吵得熱火朝天,但握有核心醫療資源的醫院卻興趣索然。
而此次由中華醫學雜志和華山醫院主辦、掛號網協辦的醫學高峰論壇,除了邀請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等國內頂級醫院參與其中外,還首次將互聯網醫療與高科技醫學作為會議的兩大主題。這足以說明當前主流醫學界開始重視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療正在逐步走入醫學的核心。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雜志總編輯高潤霖看來,在新興的互聯網移動醫療產業中,掛號網是一個優等生。他認為掛號網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的平臺,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他在談起主流醫學界為什么愿意邀請一家互聯網醫療新秀共辦盛會時說到:“我想兩個有100多年歷史的主辦單位,再加一個新興產業的代表,共同舉辦這個會,討論現在醫學發展當中最重要的話題 -- 高科技在醫學當中的應用以及互聯網醫療技術。這樣的傳統跟歷史的結合,現代跟傳統的結合,必然能碰撞出很亮的火花,促進醫學的發展。”
互聯網能夠得到主流醫學界的重視,這主要還是源自互聯網在與醫療融合過程中迸發的奇妙反應。以掛號網為例,僅僅在2014年就服務了全國1.6億人次,平均為每位用戶節省1小時以上(折算成2000萬個工作日)的排隊時間。基于對“就醫難”頑疾和互聯網的深刻理解,依托互聯網技術,掛號網推出了一站式的便捷就醫服務體系,包括分診導診、預約掛號、院外候診、診間結算,一直到診后隨訪。
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的同時,互聯網技術也在大幅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效率。如上海華山醫院通過應用掛號網研發的“精準分診”系統,建立了“專家門診預約申請”制度。該系統以“病情優先”而非“先到先得”的掛號原則,為病患分配號源。這種顛覆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在幫助病人預約適宜專家的同時,也讓專家找到了與其專長匹配的患者,讓醫院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充分發揮。
無論是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還是提升醫院的服務效率,借助互聯網所具有的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分工深化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特點與醫療衛生服務行業進行融合,已成行業共識。
此外,國家宏觀政策也成為互聯網和醫療加速融合的重要推手。2015年,全國兩會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首次納入國家經濟頂層設計的同時,也為互聯網助力醫療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富的想象空間。
“微醫集團”揭幕開啟“團隊醫療”新時代
“看病難”最大的癥結在于醫療資源應用不均衡,主要體現為“資深專家有品牌沒時間,年輕/基層醫生有時間但沒品牌”。
掛號網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構建同學科、跨區域的醫生協作組織 -- “微醫集團(We Doctor Group)”。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資深專家的經驗和年輕/基層醫生的時間相融合,讓資深專家專注于對癥病人,做經驗傳承。讓年輕/基層醫生獲得轉診的綠色通道、優先會診等資源,共享專家組的經驗及品牌,獲得便捷的協作、會診、轉診及服務患者的工具。
?
肝膽胰外科專家嚴律南教授、美國外科學院院士彭淑牗教授、華山醫院外科專家張群華教授與掛號網CEO廖杰遠共同為“微醫集團(We Doctor Group)”揭幕?
本次高峰論壇的“中美互聯網醫療對話”清晰勾勒出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演進路徑:第一階段是線上輕服務;第二階段是就醫流程優化;第三階段是團隊醫療協作。三個階段的規模化,將帶動包括保險、藥、智能外設等在內的產業鏈升級。
“微醫集團(We Doctor Group)”的發布,標志著掛號網邁入互聯網醫療第三階段,開啟了“團隊醫療”新時代,或將成為互聯網醫療里程碑事件。
線上輕服務主要表現為用互聯網提供健康教育及疾病相關資訊,以及輕問診等服務;就醫流程優化旨在幫助醫院把窗口移至互聯網,從預約掛號、分診導診到檢查檢驗報告查詢、一站式支付結算,幫助老百姓節約排隊時間,幫助醫院提升效率;團隊醫療協作則致力于幫助醫生對患者進行自助式管理,在醫生間建立協作關系,讓醫生們能更好地分配時間、分享經驗、共享品牌。
?
中美互聯網醫療對話 (左起依次為華山醫院教授張群華、掛號網CEO廖杰遠、惠每醫療(Mayo Clinic)總裁羅如澍)?
在美國,不論是擔當醫療主力的家庭醫生,還是著名的Mayo Clinic,都以醫生協作組為主要工作方式,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這也正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更大的機遇。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主任醫師朱世杰教授組建了一個十余人的線下醫生協作組,正在尋覓像微醫這樣的互聯網醫療平臺,當他得知微醫集團的消息后,專程從北京趕到上海一探究竟,并當即決定加入微醫集團,成為微醫集團正式揭幕后首批加入的專家協作組。
在“微醫集團”揭幕儀式現場,上海華山、上海市一、華西醫院、中南醫院等院領導紛紛要求和微醫集團迅速對接,共同為患者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流程服務。
掛號網透露,計劃到今年年底,將組建5000個專家組,為全國不同區域的病患提供在線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