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國內住宅龍頭股份有限公司,與商業地產龍頭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宣布,基于長遠發展的考慮,本著“積極合作、攜手共贏”的原則,強強聯合,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根據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萬科與萬達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在一系列雙方有合作意向的房地產項目上開展深度合作,以實現利益共贏。為此,雙方將各自成立由集團高層領銜的協調小組,以負責合作事宜的日常對接,以及項目合作信息的交流。
萬萬沒想到,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兩個“巨無霸”竟然在此刻“聯手”?它們會關注哪些行業趨勢或熱點?聯手合作后會著力解決哪些企業或行業面臨的痛點問題?且看《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在現場為大家帶來原汁原味的“王健林與郁亮邏輯”。
Q:為什么萬達要和萬科合作?
王健林:為什么萬達和萬科會走到一起,這就是雙方戰略轉型的不謀而合。萬達大家都知道,從2014年開始就在力推輕資產這個模式,逐漸把企業的收入和利潤轉移到服務業方面,大的服務業包括文化、旅游、金融等。萬科也在尋求轉型,我們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達成一致。
我們雙方的合作絕對不是像新聞稿,或者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合作就是拿地,我們負責這一塊,我們做萬達廣場,他們做住宅,絕不是這么簡單,雙方可能還有更深層面的合作。如果僅僅把我們的戰略合作理解為那種結合雙方的優勢,共同拿地,共同開發,這個層面也太小了。我相信隨著雙方協議逐漸的公布,大家會看到雙方合作的價值在哪。
再者,我們雙方合作也開啟了行業嶄新的模式。我們看到萬達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不動產企業,開業和待建有4、5千萬平米。萬科去年一年的銷售了20多萬套的住宅,也是世界房地產行業銷售面積和銷售額最大的企業。
這兩家企業能夠走到一起,說明今后代表著一種趨勢。在今后中國的行業里不但有競爭,更多的是合作。從競爭走向競合,可能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一個方向。而且這種競合不是簡簡單單的抱團取暖,一塊地100億,你拿不起來,找五家,一個人20億,一起拿起來了,這個理解太粗淺了。
我覺得我們雙方將來是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萬科在住宅方面,在成本控制細節方面要比萬達強。萬達在文化旅游的設計,在商業中心的創建上,可能占據一些優勢。那我們雙方在一起會使整個項目的價值有所提升,可能相互雙方的合作逐漸逐漸摸索出一條在世界房地產產業嶄新的模式。我對我們和萬科合作是充滿了期待,也非常重視。今天這個協議的簽署是我們雙方合作的開始,希望很快能有進展,有作為。
郁亮:萬科和萬達兩家共識舉行一個戰略合作簽署儀式,而且這個公司特別有緣份,都姓“萬”,兩家的創始人都姓王。一個是早期在南面稱王,一個在北面稱王,后期了一個在住宅稱王,一個在商業稱王。
今天因為什么樣的機緣使得我們在行業白銀時代又走在一塊?
這是我今天說的第一個概念。我們兩家走在一塊,今天能夠有戰略合作簽署儀式,首先是行業白銀時代的到來。當行業白銀時代到來的時候,最典型的特征是結盟。結盟趨勢里面有兩點,一點是跟金融的結盟,我們看到今年以來全國最多買地的買家是誰,不是傳統房地產商,是金融機構,或者雖然表面上去拿地,背后都是金融機構在支持,平安是今年以來買地最多的發展商,金融的影子在中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結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趨勢,跟金融的結盟。
第二,今天萬科和萬達合作協議的簽署,代表著行業內結盟的開始。因為行業的白銀時代,我們知道任何一家發展商都不具備全部的優勢和資源,來滿足白銀時代的需求。白銀時代應該是一個非常充滿前景的行業,光景非常光明,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東西。但是做的方法、手法跟過去黃金時代不同了,它要求我們更全面。從黃金時代過來的發展商,要努力適應這種變化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相互之間來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共同面對白銀時代對發展商的一個挑戰。這是我們有機緣能夠今天兩個企業合作走到一起今天行業方面的背景。
另外對于今天的合作,也是雙方戰略轉型的需要。無論是萬達和萬科,我們都在謀求戰略的轉型。而在轉型過程中,萬科有幸能夠跟萬達在行業的白銀時代開始的時候,能夠建立一個戰略合作關系,對雙方未來各自的轉型來說一定有巨大的幫助。
所以說我們今天也是特別高興能夠來到這里,跟萬達簽合作協議。我們也希望像健林董事長所提到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戰略合作協議能夠有具體的項目落地,讓各位來見證萬科和萬達在行業白銀時代我們各自轉型成果會是怎么樣,各自合作的成績。我覺得會像健林兄所說的一樣,越來越深化和全面。
Q:萬達作為商業地產的龍頭,萬科作為住宅方面的龍頭,強強合作。雙方是怎么樣達成這種合作意向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以及雙方以后合作的模式?
王健林:雙方通過慢慢談判達成的合作模式,一步一步地談判。我們不謀而合,在去年達成意向,就說我們兩家是不是應該搞點什么合作。正好雙方都在轉型——往輕資產轉型,萬科也在謀求新的模式,所以我們不謀而合,很快就選了一個良辰吉日,大家就簽了。
合作模式的內容,剛才主持人說“住萬科好房,逛萬達廣場”,但這是比較粗淺的。我們雙方合作如果僅僅是拿一個萬達廣場綜合體,我干廣場這一塊,他干住宅這一塊,這個是粗淺的理解。
我們有更深層次,更長期的戰略合作。內容是很多的,核心的就是發揮各自的優勢,現在做商業和文化旅游,他們的優勢在住宅方面做得精,成本控制得好,管理的口碑比較好,萬科的物業口碑很好,而且說老實話萬科對價格的控制比我們更精細一些。
還有萬科和萬達都走向了海外,我們合作不僅局限于國內,也包括海外的全球合作。今后可能越來越多的巨頭會聯合起來,合作起來做事,因為現在我們還不能把最具體做哪些事透露給你,很快會有一些細節的工作可以看到。
郁亮:我們跟萬達的合作,我覺得是門當戶對,一見鐘情。門當戶對指的是說我們兩家公司,至少有一點,門當戶對中節約了很多的交易成本,建立了大家彼此共同信任的基礎,品牌的信任是一致的。董事長說的是,不需要大家懷疑背后有什么東西,這個過程可以全面了,如果你跟不熟悉的交易對手去談,花很多的功夫和時間,使得決策過程很慢。
后來是一見鐘情,我們跟萬達在88年開始做房地產,27年了,我們兩家公司南來北往,彼此有很多的合作。當萬達對萬科提出這個想法,萬科迅速響應,所以馬上有了今天這個戰略簽署儀式。我也相信下一步我們兩家工作團隊盡快拿出成果來跟大家報告。
Q:現在萬達正在進行輕資產模式為主的第四次轉型,您之前也講到轉型的原因,萬達輕資產項目進展得怎么樣,在轉型過程中,您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王健林:我們輕資產現在正在按計劃在走,從簽約到開業有一個過程,今年開業的26個廣場,全部是輕資產,我們持有。但是明年大概可以超過50個,至少超過50個,可能接近一半,就是今年簽約開工的輕資產。說一個未來的數,五年之內,到2020年,輕資產廣場的比重會超過重資產,輕資產的總數會比重資產還要多。
最大的難點是重資產對成本,對中心的考核不是核心指標,是房價和利潤,說穿了是利潤,凈利潤多一點,成本超了兩千萬也無所謂,因為你賺了一個億。但是輕資產就沒有任何的銷售,考核的核心是兩點,第一是成本控制的方式,二是招商租金控制的能力,這個是決定商業模式是否成功。
Q:去年以來萬科也一直談轉型,跟萬達的這次合作是不是轉型的一部分,跟萬達有商業的合作,萬科會不會放棄商業地產這一塊,萬科的商業地產的未來定位是怎么樣的?
郁亮:未來行業的趨勢,確實會強強聯手,所有的結盟都不是排他的,都不是壟斷性質的,而是開放的。萬科會保留自己的商業,我們重點在社區商業方面去發力,這是我們跟小區服務是緊密相關的。
對萬科來說,我們做商業地產方面覺得壓力很大、很重,而對于萬達來說,做這一塊駕輕就熟,他覺得很輕,而我覺得很重。所以這個就是說為什么在白銀時代強強聯手主要的原因。
對今天的萬科來說,我們的轉型跟剛才王健林董事長的不太一樣,我們定的是未來十年的轉型。我們是兩部分,一個是“三好”住宅,我們覺得有巨大的空間;第二個是城市配套服務的轉型。這一塊主要是消費,主要是產業地產和消費地產,消費地產是包括養老,也包括社區商業等,這是我們的重點。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跟萬達的合作,互相彌補長短,對萬達的轉型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Q:剛剛說到未來的合作會包括很多方面,郁總剛剛也說,金融會是中間一個很大的中介,未來在金融這個板塊,兩家會不會有一定的合作?萬科也在做地產基金,未來在地產基金方面兩個會不會有合作?
郁亮:萬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金融板塊,盡管我們有很多融資渠道,我們也嘗試不同的資產管理模式,包括最近剛剛提的一個公開發的REITs,這是國內正式批準的第一單,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萬達集團轉型過程中有一個是往金融這邊的轉型,未來我覺得如果有資源,我們當然是需要利用,所以說有合作可能性的時候,這種可能性當然包括在里面。
Q:兩個企業在各自領域都是霸主型的企業,這么熟悉,為什么之前沒有考慮到合作,而選擇這么一個節點,認為是哪些條件成熟了?
王健林:雙方認識20多年,怎么現在才合作呢?原來的雙方模式差異性不大,有差異,他們也做商業地產,我們也做住宅地產。另外加上可能另一個層面,過去的整個時代是供不應求的時代,可能大家也就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現在并不是說這個行業過不下去了,我們兩家才合作,像美國兩大百貨集團的合作,是兩個最困難的時候抱在了一塊,我們現在是活的很好,強強聯手,是因為在現在我們突然找到雙方合作會產生更大價值的這個共同點,我們合作起來,我做我優勢的地方,他做他優勢的地方,這個項目可以做得更完美、更快。
再一個還有其他更大層面合作的探討,如果一旦未來探討能成功,那可能就是具體的項目合作,所以現在我們能夠走到一起,原因就是說這個合作時機成熟了,雙方也有了合作的心態和心理,其實我們兩家的合作本身就證明兩家公司的胸懷,有些行業的巨頭之間是難以合作的,互相打來打去的,攻擊來攻擊去的。
我們在行業里這么多年,從來互相沒有攻擊過對方,盡管我們有競爭。但是說不好聽的話,武林里面有競爭,那都是名門正派的,我覺得我們能合作,本身就代表了兩家公司的這種胸懷和戰略方向。所以現在我們就走在一起了。
郁亮:王董事王石主席都是屬于軍人出身,其實彼此也有很深的個人友誼,我跟王健林董事長都是華夏同學會的成員,彼此每年也有固定的一些交流,在這些方面我們兩家公司在中國房地產行業里面,我覺得從品牌到價值觀是一致的,也具備了合作的基礎。
為什么現在才開始大規模合作,在過去黃金時代的,房地產的做法叫跑馬圈地,自由生長。而到了白銀時代以后,就發現了對發展的要求更全面,要求更嚴格,你也不具備所有的優勢,走在一起也很自然。我非常同意王董事長的說法,并不是兩家做不下去才合作,而是要謀求更好的發展,才走到一塊。
Q:萬達廣場主要看重的是三四線城市,對于住宅開發見長的萬科,目前大多數的住宅開發商認為回歸一二線才是核心,或者保險的一件事情。兩位將來的合作,在區域的選擇上能否達成一致呢?
王健林:我們雙方合作絕不僅限于萬達廣場周邊土地的開發,或者說透露一個大概的數量,如果雙方接下來的談判能達成一致,是超過千億級的。大家想象我們要去某個地方開一個萬達廣場,那個地方的房價又不會太高,大家可能達成一致,這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們不是綁定在某個萬達廣場上跟著走的,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合適,我們也認為合適,政府也需要整片需要改造,棚戶區和舊區改造,可能雙方就走到一起了。如果不是那樣的話,我們還會走我們的輕資產,他們還繼續拿地,這是一個模式。
第二個方面來講,我們還在探討更大規模一種新的戰略合作,如果能成,那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項目,我們雙方就這些合作,不是像大家想象的和理解成萬達廣場去拿地,我們干我們的商業廣場,他干住宅,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郁亮:萬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做法,是叫要為普通人家蓋好房子,但是不只是為一二線的人蓋好房子,當然包括三四線城市的人去蓋好房子,未來可能五六線都可以考慮的。比如說北京要疏散出去,河北有一些縣城是不是可以進去呢,算五六線,所以我覺得不要隨便拿一二線,三四線去區分,萬科整個業務的中心目標,為普通人蓋好房子的目標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不會局限在一二線。
第二,我們對一二線我們反而有所警惕的,大家都覺得一二線城市好的時候,那就是很危險的時候,是應該小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對我們的發展戰略有更全面的想法,萬科的想法不會因為個別城市在個別時段的表現而改變,因為我們會堅定我們為普通人蓋好房子的目標,不會改變。
Q:雙方的合作是不是是像當初融創根和綠城合作一樣,會成立一個平臺公司,或者說會成立一個分公司的概念,是由在座的老總誰來負責?剛才雙方都講到這次合作是戰略性的長期合作,而且雙方也是門當戶對,如果萬科和萬達合作之后,是一個排他性的合作,比如說你們跟綠地企業,就不可能有這種長期和深入的戰略合作了?
雙方談判的速度非常快,也跟雙方轉型要求很符合,你們在談判過程中所遇到最糾結的點在哪里,在談判過程中有沒有覺得合作的難點,談判時間耗時最長呢?
王健林:雙方合作,在萬達目前來看,只會跟萬科合作,因為我們也沒有談第二家。我覺得郁亮先生剛才說的一個形容詞很準,就是門當戶對,體量小一點跟我們合作還差了一點。萬科不排除他們還有跟誰在合作,那我們不管,至少我們雙方合作去拿地,或者雙方某一個項目合作的時候,我們是目前跟沒有簽的,也沒有跟別人談過,可能暫時也不會跟別人合作。
我們肯定要成立合作公司,兩個這么大的集團之間來合作,無論從風險、財務、融資、控制都是不可以的,哪一個項目合作就要成立一個合作公司,再合作一個,還會再成立一個合作公司,模式是多種的。有可能是我們兩家搞成一個公司,一定就是我們的股份會小一點,因為現在萬達在力推輕資產。如果不搞一個公司,就是剛才說的我們是投我們的廣場,旁邊的開發就是萬科來做,也會成立一個合作公司。
郁亮:我們兩家在談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障礙,而且很順利,我覺得這個確實沒有什么故事可以向大家講的,太順利了,中間沒有什么波折。我們一見鐘情,確實談得很快。我們的協議不排他,合作是發揮各自的優勢,如果說我們要跟第三方合作,能找到在這一方面比萬達更有優勢的合作對象,某種意義上在各自有優勢的地方,我們不排除,實際上我們也是一心一意想把這個合作做下去。
Q:兩家的合作涉及到兩家的業務重組,萬達會不會借這個合作徹底剝離住宅,會把一部分商業給萬科做嗎?
王健林:絕對不會涉及到公司的重組,這兩家上市公司怎么重組呢?重組就鬧大了,萬科是在A股,我們是在港股,上市公司旗下的合作公司模式是不會重組的。我們把商業給他,他們把住宅給我們,這就顛倒了,不可能的。只能是商業部分給我們,住宅部分給他們。
為什么萬達會這樣呢?我們一直在去年開始就力推輕資產,我們希望這個步子快點,從今年開始不再購買任何的開發土地,現在只買了輕資產的地。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些原有的地,簽了一些協議的地都是要執行的,還有原來要預計要做的項目,那找朋友,無論是跟(),還是跟郁亮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都在這個行業這么多年,互相信任,肯定得找到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所以我們很快就走到一起了。
根據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萬科與萬達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在一系列雙方有合作意向的房地產項目上開展深度合作,以實現利益共贏。為此,雙方將各自成立由集團高層領銜的協調小組,以負責合作事宜的日常對接,以及項目合作信息的交流。
萬萬沒想到,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兩個“巨無霸”竟然在此刻“聯手”?它們會關注哪些行業趨勢或熱點?聯手合作后會著力解決哪些企業或行業面臨的痛點問題?且看《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在現場為大家帶來原汁原味的“王健林與郁亮邏輯”。
Q:為什么萬達要和萬科合作?
王健林:為什么萬達和萬科會走到一起,這就是雙方戰略轉型的不謀而合。萬達大家都知道,從2014年開始就在力推輕資產這個模式,逐漸把企業的收入和利潤轉移到服務業方面,大的服務業包括文化、旅游、金融等。萬科也在尋求轉型,我們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達成一致。
我們雙方的合作絕對不是像新聞稿,或者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合作就是拿地,我們負責這一塊,我們做萬達廣場,他們做住宅,絕不是這么簡單,雙方可能還有更深層面的合作。如果僅僅把我們的戰略合作理解為那種結合雙方的優勢,共同拿地,共同開發,這個層面也太小了。我相信隨著雙方協議逐漸的公布,大家會看到雙方合作的價值在哪。
再者,我們雙方合作也開啟了行業嶄新的模式。我們看到萬達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不動產企業,開業和待建有4、5千萬平米。萬科去年一年的銷售了20多萬套的住宅,也是世界房地產行業銷售面積和銷售額最大的企業。
這兩家企業能夠走到一起,說明今后代表著一種趨勢。在今后中國的行業里不但有競爭,更多的是合作。從競爭走向競合,可能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一個方向。而且這種競合不是簡簡單單的抱團取暖,一塊地100億,你拿不起來,找五家,一個人20億,一起拿起來了,這個理解太粗淺了。
我覺得我們雙方將來是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萬科在住宅方面,在成本控制細節方面要比萬達強。萬達在文化旅游的設計,在商業中心的創建上,可能占據一些優勢。那我們雙方在一起會使整個項目的價值有所提升,可能相互雙方的合作逐漸逐漸摸索出一條在世界房地產產業嶄新的模式。我對我們和萬科合作是充滿了期待,也非常重視。今天這個協議的簽署是我們雙方合作的開始,希望很快能有進展,有作為。
郁亮:萬科和萬達兩家共識舉行一個戰略合作簽署儀式,而且這個公司特別有緣份,都姓“萬”,兩家的創始人都姓王。一個是早期在南面稱王,一個在北面稱王,后期了一個在住宅稱王,一個在商業稱王。
今天因為什么樣的機緣使得我們在行業白銀時代又走在一塊?
這是我今天說的第一個概念。我們兩家走在一塊,今天能夠有戰略合作簽署儀式,首先是行業白銀時代的到來。當行業白銀時代到來的時候,最典型的特征是結盟。結盟趨勢里面有兩點,一點是跟金融的結盟,我們看到今年以來全國最多買地的買家是誰,不是傳統房地產商,是金融機構,或者雖然表面上去拿地,背后都是金融機構在支持,平安是今年以來買地最多的發展商,金融的影子在中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結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趨勢,跟金融的結盟。
第二,今天萬科和萬達合作協議的簽署,代表著行業內結盟的開始。因為行業的白銀時代,我們知道任何一家發展商都不具備全部的優勢和資源,來滿足白銀時代的需求。白銀時代應該是一個非常充滿前景的行業,光景非常光明,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東西。但是做的方法、手法跟過去黃金時代不同了,它要求我們更全面。從黃金時代過來的發展商,要努力適應這種變化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相互之間來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共同面對白銀時代對發展商的一個挑戰。這是我們有機緣能夠今天兩個企業合作走到一起今天行業方面的背景。
另外對于今天的合作,也是雙方戰略轉型的需要。無論是萬達和萬科,我們都在謀求戰略的轉型。而在轉型過程中,萬科有幸能夠跟萬達在行業的白銀時代開始的時候,能夠建立一個戰略合作關系,對雙方未來各自的轉型來說一定有巨大的幫助。
所以說我們今天也是特別高興能夠來到這里,跟萬達簽合作協議。我們也希望像健林董事長所提到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戰略合作協議能夠有具體的項目落地,讓各位來見證萬科和萬達在行業白銀時代我們各自轉型成果會是怎么樣,各自合作的成績。我覺得會像健林兄所說的一樣,越來越深化和全面。
Q:萬達作為商業地產的龍頭,萬科作為住宅方面的龍頭,強強合作。雙方是怎么樣達成這種合作意向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以及雙方以后合作的模式?
王健林:雙方通過慢慢談判達成的合作模式,一步一步地談判。我們不謀而合,在去年達成意向,就說我們兩家是不是應該搞點什么合作。正好雙方都在轉型——往輕資產轉型,萬科也在謀求新的模式,所以我們不謀而合,很快就選了一個良辰吉日,大家就簽了。
合作模式的內容,剛才主持人說“住萬科好房,逛萬達廣場”,但這是比較粗淺的。我們雙方合作如果僅僅是拿一個萬達廣場綜合體,我干廣場這一塊,他干住宅這一塊,這個是粗淺的理解。
我們有更深層次,更長期的戰略合作。內容是很多的,核心的就是發揮各自的優勢,現在做商業和文化旅游,他們的優勢在住宅方面做得精,成本控制得好,管理的口碑比較好,萬科的物業口碑很好,而且說老實話萬科對價格的控制比我們更精細一些。
還有萬科和萬達都走向了海外,我們合作不僅局限于國內,也包括海外的全球合作。今后可能越來越多的巨頭會聯合起來,合作起來做事,因為現在我們還不能把最具體做哪些事透露給你,很快會有一些細節的工作可以看到。
郁亮:我們跟萬達的合作,我覺得是門當戶對,一見鐘情。門當戶對指的是說我們兩家公司,至少有一點,門當戶對中節約了很多的交易成本,建立了大家彼此共同信任的基礎,品牌的信任是一致的。董事長說的是,不需要大家懷疑背后有什么東西,這個過程可以全面了,如果你跟不熟悉的交易對手去談,花很多的功夫和時間,使得決策過程很慢。
后來是一見鐘情,我們跟萬達在88年開始做房地產,27年了,我們兩家公司南來北往,彼此有很多的合作。當萬達對萬科提出這個想法,萬科迅速響應,所以馬上有了今天這個戰略簽署儀式。我也相信下一步我們兩家工作團隊盡快拿出成果來跟大家報告。
Q:現在萬達正在進行輕資產模式為主的第四次轉型,您之前也講到轉型的原因,萬達輕資產項目進展得怎么樣,在轉型過程中,您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王健林:我們輕資產現在正在按計劃在走,從簽約到開業有一個過程,今年開業的26個廣場,全部是輕資產,我們持有。但是明年大概可以超過50個,至少超過50個,可能接近一半,就是今年簽約開工的輕資產。說一個未來的數,五年之內,到2020年,輕資產廣場的比重會超過重資產,輕資產的總數會比重資產還要多。
最大的難點是重資產對成本,對中心的考核不是核心指標,是房價和利潤,說穿了是利潤,凈利潤多一點,成本超了兩千萬也無所謂,因為你賺了一個億。但是輕資產就沒有任何的銷售,考核的核心是兩點,第一是成本控制的方式,二是招商租金控制的能力,這個是決定商業模式是否成功。
Q:去年以來萬科也一直談轉型,跟萬達的這次合作是不是轉型的一部分,跟萬達有商業的合作,萬科會不會放棄商業地產這一塊,萬科的商業地產的未來定位是怎么樣的?
郁亮:未來行業的趨勢,確實會強強聯手,所有的結盟都不是排他的,都不是壟斷性質的,而是開放的。萬科會保留自己的商業,我們重點在社區商業方面去發力,這是我們跟小區服務是緊密相關的。
對萬科來說,我們做商業地產方面覺得壓力很大、很重,而對于萬達來說,做這一塊駕輕就熟,他覺得很輕,而我覺得很重。所以這個就是說為什么在白銀時代強強聯手主要的原因。
對今天的萬科來說,我們的轉型跟剛才王健林董事長的不太一樣,我們定的是未來十年的轉型。我們是兩部分,一個是“三好”住宅,我們覺得有巨大的空間;第二個是城市配套服務的轉型。這一塊主要是消費,主要是產業地產和消費地產,消費地產是包括養老,也包括社區商業等,這是我們的重點。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跟萬達的合作,互相彌補長短,對萬達的轉型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Q:剛剛說到未來的合作會包括很多方面,郁總剛剛也說,金融會是中間一個很大的中介,未來在金融這個板塊,兩家會不會有一定的合作?萬科也在做地產基金,未來在地產基金方面兩個會不會有合作?
郁亮:萬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金融板塊,盡管我們有很多融資渠道,我們也嘗試不同的資產管理模式,包括最近剛剛提的一個公開發的REITs,這是國內正式批準的第一單,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萬達集團轉型過程中有一個是往金融這邊的轉型,未來我覺得如果有資源,我們當然是需要利用,所以說有合作可能性的時候,這種可能性當然包括在里面。
Q:兩個企業在各自領域都是霸主型的企業,這么熟悉,為什么之前沒有考慮到合作,而選擇這么一個節點,認為是哪些條件成熟了?
王健林:雙方認識20多年,怎么現在才合作呢?原來的雙方模式差異性不大,有差異,他們也做商業地產,我們也做住宅地產。另外加上可能另一個層面,過去的整個時代是供不應求的時代,可能大家也就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現在并不是說這個行業過不下去了,我們兩家才合作,像美國兩大百貨集團的合作,是兩個最困難的時候抱在了一塊,我們現在是活的很好,強強聯手,是因為在現在我們突然找到雙方合作會產生更大價值的這個共同點,我們合作起來,我做我優勢的地方,他做他優勢的地方,這個項目可以做得更完美、更快。
再一個還有其他更大層面合作的探討,如果一旦未來探討能成功,那可能就是具體的項目合作,所以現在我們能夠走到一起,原因就是說這個合作時機成熟了,雙方也有了合作的心態和心理,其實我們兩家的合作本身就證明兩家公司的胸懷,有些行業的巨頭之間是難以合作的,互相打來打去的,攻擊來攻擊去的。
我們在行業里這么多年,從來互相沒有攻擊過對方,盡管我們有競爭。但是說不好聽的話,武林里面有競爭,那都是名門正派的,我覺得我們能合作,本身就代表了兩家公司的這種胸懷和戰略方向。所以現在我們就走在一起了。
郁亮:王董事王石主席都是屬于軍人出身,其實彼此也有很深的個人友誼,我跟王健林董事長都是華夏同學會的成員,彼此每年也有固定的一些交流,在這些方面我們兩家公司在中國房地產行業里面,我覺得從品牌到價值觀是一致的,也具備了合作的基礎。
為什么現在才開始大規模合作,在過去黃金時代的,房地產的做法叫跑馬圈地,自由生長。而到了白銀時代以后,就發現了對發展的要求更全面,要求更嚴格,你也不具備所有的優勢,走在一起也很自然。我非常同意王董事長的說法,并不是兩家做不下去才合作,而是要謀求更好的發展,才走到一塊。
Q:萬達廣場主要看重的是三四線城市,對于住宅開發見長的萬科,目前大多數的住宅開發商認為回歸一二線才是核心,或者保險的一件事情。兩位將來的合作,在區域的選擇上能否達成一致呢?
王健林:我們雙方合作絕不僅限于萬達廣場周邊土地的開發,或者說透露一個大概的數量,如果雙方接下來的談判能達成一致,是超過千億級的。大家想象我們要去某個地方開一個萬達廣場,那個地方的房價又不會太高,大家可能達成一致,這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們不是綁定在某個萬達廣場上跟著走的,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合適,我們也認為合適,政府也需要整片需要改造,棚戶區和舊區改造,可能雙方就走到一起了。如果不是那樣的話,我們還會走我們的輕資產,他們還繼續拿地,這是一個模式。
第二個方面來講,我們還在探討更大規模一種新的戰略合作,如果能成,那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項目,我們雙方就這些合作,不是像大家想象的和理解成萬達廣場去拿地,我們干我們的商業廣場,他干住宅,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郁亮:萬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做法,是叫要為普通人家蓋好房子,但是不只是為一二線的人蓋好房子,當然包括三四線城市的人去蓋好房子,未來可能五六線都可以考慮的。比如說北京要疏散出去,河北有一些縣城是不是可以進去呢,算五六線,所以我覺得不要隨便拿一二線,三四線去區分,萬科整個業務的中心目標,為普通人蓋好房子的目標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不會局限在一二線。
第二,我們對一二線我們反而有所警惕的,大家都覺得一二線城市好的時候,那就是很危險的時候,是應該小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對我們的發展戰略有更全面的想法,萬科的想法不會因為個別城市在個別時段的表現而改變,因為我們會堅定我們為普通人蓋好房子的目標,不會改變。
Q:雙方的合作是不是是像當初融創根和綠城合作一樣,會成立一個平臺公司,或者說會成立一個分公司的概念,是由在座的老總誰來負責?剛才雙方都講到這次合作是戰略性的長期合作,而且雙方也是門當戶對,如果萬科和萬達合作之后,是一個排他性的合作,比如說你們跟綠地企業,就不可能有這種長期和深入的戰略合作了?
雙方談判的速度非常快,也跟雙方轉型要求很符合,你們在談判過程中所遇到最糾結的點在哪里,在談判過程中有沒有覺得合作的難點,談判時間耗時最長呢?
王健林:雙方合作,在萬達目前來看,只會跟萬科合作,因為我們也沒有談第二家。我覺得郁亮先生剛才說的一個形容詞很準,就是門當戶對,體量小一點跟我們合作還差了一點。萬科不排除他們還有跟誰在合作,那我們不管,至少我們雙方合作去拿地,或者雙方某一個項目合作的時候,我們是目前跟沒有簽的,也沒有跟別人談過,可能暫時也不會跟別人合作。
我們肯定要成立合作公司,兩個這么大的集團之間來合作,無論從風險、財務、融資、控制都是不可以的,哪一個項目合作就要成立一個合作公司,再合作一個,還會再成立一個合作公司,模式是多種的。有可能是我們兩家搞成一個公司,一定就是我們的股份會小一點,因為現在萬達在力推輕資產。如果不搞一個公司,就是剛才說的我們是投我們的廣場,旁邊的開發就是萬科來做,也會成立一個合作公司。
郁亮:我們兩家在談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障礙,而且很順利,我覺得這個確實沒有什么故事可以向大家講的,太順利了,中間沒有什么波折。我們一見鐘情,確實談得很快。我們的協議不排他,合作是發揮各自的優勢,如果說我們要跟第三方合作,能找到在這一方面比萬達更有優勢的合作對象,某種意義上在各自有優勢的地方,我們不排除,實際上我們也是一心一意想把這個合作做下去。
Q:兩家的合作涉及到兩家的業務重組,萬達會不會借這個合作徹底剝離住宅,會把一部分商業給萬科做嗎?
王健林:絕對不會涉及到公司的重組,這兩家上市公司怎么重組呢?重組就鬧大了,萬科是在A股,我們是在港股,上市公司旗下的合作公司模式是不會重組的。我們把商業給他,他們把住宅給我們,這就顛倒了,不可能的。只能是商業部分給我們,住宅部分給他們。
為什么萬達會這樣呢?我們一直在去年開始就力推輕資產,我們希望這個步子快點,從今年開始不再購買任何的開發土地,現在只買了輕資產的地。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些原有的地,簽了一些協議的地都是要執行的,還有原來要預計要做的項目,那找朋友,無論是跟(),還是跟郁亮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都在這個行業這么多年,互相信任,肯定得找到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所以我們很快就走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