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長期在夾縫中覓食的地煉企業而言,過慣了“少油”日子的他們,最近可能會因上游關鍵環節的松動,看到改善的曙光。
5月2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進口原油使用評估情況的公示》,初步確認該公司可使用進口原油750萬噸/年。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明石化)人士認為,因事關使用資質問題,此事對企業影響肯定很大,但效果仍需觀察。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相比于進口原油使用權,民營煉廠更希望進口權放開。現在放開的使用權,可能是配置進口權的前奏。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是在逐步放開進口資質,大方向沒有問題,但從能源穩定的角度看,這種放開可能只是小范圍進行。
進口原油使用權開閘
在漫長的等待中,山東民營地煉企業對進口原油的爭取,終于撕開了一道口子。經過為期4天(5月22日~25日)的現場查驗和核實后,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通過國家發改委網站,對東明石化進口原油使用核查評估情況進行公示。依據發改運行[2015]253號文件有關用油數量核算辦法,初步確認東明石化可使用進口原油750萬噸/年。
發改運行[2015]253號文件于2015年2月9日發布,全稱《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在東明石化官網上,企業掌舵者李湘平指出,國家放開進口原油使用資質,將為包括東明石化在內的民營煉油企業提供新的、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
來自金銀島的信息顯示,對于此次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申請,山東共有26家地煉企業提交申請材料,但由于進入門檻較高,很大一部分地煉企業難以入圍。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表示,東明石化成為第一家獲得進口原油資質的地煉企業并不意外,公司是國內地煉龍頭,并具有千萬噸級加工能力。
相關資料顯示,之前昌邑、華星、正和等地煉雖已開始加工進口原油,但這三家地煉均有中化的央企背景,使用的是中化1000萬噸的進口原油配額。
在李彥看來,東明石化的民營背景,意味著國家對民企開放上游資源、打破進口原油壟斷的承諾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對民營地煉而言無疑是新的里程碑。
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受制于原油不足等因素,山東地煉的開工率多年在40%左右。進入2015年以來,42%~45%的開工率已是高位。對此,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認為,相比于東明石化的1500萬噸產能,以及山東地煉40%左右的開工率,今年如能拿到750萬噸,數量已相當可觀。
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4月份的消息顯示,進口原油使用權今年會先放開十余家,估計能放開3000多萬噸,作為地煉企業生命線的油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進口權放開已在路上?
“光有一個進口原油使用權的話,意義也不是特別大,后續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大。”卓創咨詢原油分析師朱春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朱春凱擔憂的是,雖拿到750萬噸使用指標,但原油進口權依然為巨頭掌控。事實上,進口原油使用權雖然開閘,但地方煉廠在進口環節仍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
據了解,我國的原油進口資質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兩類,國營資質企業進口配額實行的是自動許可,國家不會對進口數量進行上限限制。不過,“非國營進口”進口資質實行的是配額管理限制,目前擁有資質的有23家企業,其中“中字頭”公司占據半數以上。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3.1億噸,同比增加9.4%。然而,非國營進口配額一共只有2910萬噸,不到總進口量的一成。在林伯強看來,原油進口使用權雖然放開,但卻沒有說明誰提供進口原油,“萬一、這幾個巨頭不提供呢?”
對于750萬噸指標能否全數拿到,東明石化方面稱,“這個還不太清楚,還要看后期(落實情況)”。“放開使用權,或許是進口權放開的第一步。”林伯強分析認為,從活躍市場的角度看,再給有資質的民營煉廠一些進口權,也未嘗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3月30日,卡塔爾兩大石油巨頭Qatra for Investment & Devel-opment和Hamad Bin Suhaim Enterprises向外界宣布,已與東明石化簽署初步協議,以50億美元收購該中國企業49%股份。對此,隆眾石化網分析師張萌認為,如果東明石化能夠獲準進口原油,他們的首選可能就是卡塔爾方面,畢竟他們是有合作的。
5月2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進口原油使用評估情況的公示》,初步確認該公司可使用進口原油750萬噸/年。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明石化)人士認為,因事關使用資質問題,此事對企業影響肯定很大,但效果仍需觀察。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相比于進口原油使用權,民營煉廠更希望進口權放開。現在放開的使用權,可能是配置進口權的前奏。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是在逐步放開進口資質,大方向沒有問題,但從能源穩定的角度看,這種放開可能只是小范圍進行。
進口原油使用權開閘
在漫長的等待中,山東民營地煉企業對進口原油的爭取,終于撕開了一道口子。經過為期4天(5月22日~25日)的現場查驗和核實后,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通過國家發改委網站,對東明石化進口原油使用核查評估情況進行公示。依據發改運行[2015]253號文件有關用油數量核算辦法,初步確認東明石化可使用進口原油750萬噸/年。
發改運行[2015]253號文件于2015年2月9日發布,全稱《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在東明石化官網上,企業掌舵者李湘平指出,國家放開進口原油使用資質,將為包括東明石化在內的民營煉油企業提供新的、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
來自金銀島的信息顯示,對于此次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申請,山東共有26家地煉企業提交申請材料,但由于進入門檻較高,很大一部分地煉企業難以入圍。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表示,東明石化成為第一家獲得進口原油資質的地煉企業并不意外,公司是國內地煉龍頭,并具有千萬噸級加工能力。
相關資料顯示,之前昌邑、華星、正和等地煉雖已開始加工進口原油,但這三家地煉均有中化的央企背景,使用的是中化1000萬噸的進口原油配額。
在李彥看來,東明石化的民營背景,意味著國家對民企開放上游資源、打破進口原油壟斷的承諾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對民營地煉而言無疑是新的里程碑。
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受制于原油不足等因素,山東地煉的開工率多年在40%左右。進入2015年以來,42%~45%的開工率已是高位。對此,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認為,相比于東明石化的1500萬噸產能,以及山東地煉40%左右的開工率,今年如能拿到750萬噸,數量已相當可觀。
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4月份的消息顯示,進口原油使用權今年會先放開十余家,估計能放開3000多萬噸,作為地煉企業生命線的油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進口權放開已在路上?
“光有一個進口原油使用權的話,意義也不是特別大,后續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大。”卓創咨詢原油分析師朱春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朱春凱擔憂的是,雖拿到750萬噸使用指標,但原油進口權依然為巨頭掌控。事實上,進口原油使用權雖然開閘,但地方煉廠在進口環節仍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
據了解,我國的原油進口資質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兩類,國營資質企業進口配額實行的是自動許可,國家不會對進口數量進行上限限制。不過,“非國營進口”進口資質實行的是配額管理限制,目前擁有資質的有23家企業,其中“中字頭”公司占據半數以上。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3.1億噸,同比增加9.4%。然而,非國營進口配額一共只有2910萬噸,不到總進口量的一成。在林伯強看來,原油進口使用權雖然放開,但卻沒有說明誰提供進口原油,“萬一、這幾個巨頭不提供呢?”
對于750萬噸指標能否全數拿到,東明石化方面稱,“這個還不太清楚,還要看后期(落實情況)”。“放開使用權,或許是進口權放開的第一步。”林伯強分析認為,從活躍市場的角度看,再給有資質的民營煉廠一些進口權,也未嘗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3月30日,卡塔爾兩大石油巨頭Qatra for Investment & Devel-opment和Hamad Bin Suhaim Enterprises向外界宣布,已與東明石化簽署初步協議,以50億美元收購該中國企業49%股份。對此,隆眾石化網分析師張萌認為,如果東明石化能夠獲準進口原油,他們的首選可能就是卡塔爾方面,畢竟他們是有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