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過去的一周,IT界煞是熱鬧,微軟和蘋果先后舉辦了新產品發布會。微軟周三發布了28英寸的一體機Surface Studio——能變身為制圖板;蘋果周四發布的新版MacBook Pro筆記本帶有Touch Bar——能根據運行的應用發揮不同作用。就在2周前,另外一家硅谷巨頭谷歌發布了Pixel智能手機,預裝有迄今為止最好的人工智能軟件Google Assistant。
除與它們各自的客戶直接競爭外,微軟、谷歌推新產品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除iPhone外的幾乎所有其他智能手機都運行Android軟件。與之前的Nexus手機不同——大多數制造和營銷工作由包括華為、LG和HTC在內的第三方負責,Pixel手機的所有工作都由谷歌打理。
微軟的情況與谷歌類似,除Mac外的所有PC都運行Windows操作系統。Surface Studio是微軟在擺脫軟件優勢、跨界硬件領域的一次嘗試。
對于谷歌和微軟來說,跨界硬件的影響要深遠得多。這與英特爾突然開始銷售自主品牌筆記本,從而激怒聯想、惠普和戴爾相似。英特爾絕對不敢這么做。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谷歌和微軟突破傳統,冒著與最重要客戶翻臉的風險進入他們并不熟悉的硬件領域呢?
從封閉到開放再到封閉
在研究顛覆性技術時,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通過對智能手機市場觀察發現,諾基亞、黑莓等早期先驅追求專有體系,基本上與外部世界隔絕,使得外部開發者無法為它們的平臺開發應用。雖然iPhone是一個封閉的專有系統,但它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Android自始至終的理念都是:設備將是開放和模塊化的。
開放和模塊化設計的一個優勢是,使公司能專注于產品的一個方面,而把其他方面的工作交由其他公司來完成。這也是作為后來者,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能超越蘋果iOS的原因。通過免費提供Android,谷歌吸引三星、華為和HTC巨頭為自己助陣,從而成為在智能手機領域可以與蘋果分庭抗禮的一家巨頭。在Windows PC世界,英特爾生產芯片,戴爾生產計算機,微軟開發Windows,Adobe開發Photoshop等軟件。
微軟周三宣揚的Surface Studio主要特性是能向視覺藝術工作者、建筑師和職業設計人員提供沉浸式計算體驗。設計師可以趴在屏幕上畫圖,就像趴在制圖板上繪圖一樣。Surface Dial外設能觸發正在使用的應用功能菜單,例如,用戶在使用Surface Pen繪圖時,它能用來調校畫筆的顏色、形狀和透明度。
然而,這并非什么新創意。例如,聯想在2013年就嘗試推出具有相似特性的Horizon觸摸屏平板計算機。作為平板使用時,屏幕上會顯示一個月晷形狀的控制臺,方便用戶與設備交互。Horizon還有其他實體配件:游戲搖桿、電子骰子等。
但Horizon從未獲得成功。一方面,這是聯想執行不力的結果,使得Horizon淪為游戲機。但是,Horizon的失敗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提供無縫的交互特性要求硬件和軟件間的深度整合。利用Windows 8當時提供的標準特性,聯想已經盡力了。相比之下,微軟則采取措施降低延遲,微軟硬件業務掌門帕諾斯·潘納伊(Panos Panay)說,“用戶感覺不到使用筆在紙上寫畫與使用數字筆在屏幕上寫畫之間的差別。在這些設備上,模擬和數字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
一名用戶認為Surface Dial的功能更出色。要提供這樣的功能,就要求配件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與微軟操作系統的深度整合。對于聯想來說,這樣做不僅代價高昂,而且它也缺乏相關技術。
這也是業界由開放和模塊化轉向封閉和專有的原因。封閉和專有系統能在某些方面提供突破性的性能。1990年代,Napster分享服務和MP3播放器處于野蠻增長階段,用戶體驗相當差,傳輸音樂文件異常困難,音樂分享的合法性受到質疑。蘋果推出集軟件、硬件和內容于一體的iPod后,消費者才充分享受到數字化音樂播放設備的優勢。微軟現在要利用Surface Studio實現同樣目的。
從這個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谷歌把硬件看作戰略重點的原因了。
消失的計算機和智能手機
試用過Pixel的人都注意到,它給人的感覺與其他旗艦智能手機相似。值得關注的是其超快的充電速度——充電15分鐘即可獲得7小時電池續航時間。不過,Pixel缺乏蘋果iPhone 7的防水和立體聲音響特性。總而言之,Pixel在硬件上并未做到鶴立雞群。它與其他智能手機真正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其他方面:整合有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
Pixel預裝有Google Assistant——與微軟Cortana、蘋果Siri或亞馬遜Alexa相似。但是,由于谷歌收集了相當龐大數量的信息、過去18年來為提供搜索服務一直在解析數據,Google Assistant“智商”似乎遠高于競爭對手。
使用谷歌旗下服務的用戶越多,Google Assistant就越聰明。如果未來數年Google Assistant能提醒用戶為好友購買生日禮物、自動在用戶喜歡的餐館訂餐,人們不應當感到意外。
從長期來看,輸入設備將被淘汰。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將只是幫助人工智能走進人們生活的用戶界面。本月早些時候,谷歌還推出了與亞馬遜Echo相似的智能音箱產品Google Home。
這也是微軟今年早些時候斥資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的原因。微軟可能不像谷歌和Facebook那樣掌握有大量消費者行為數據。但是,如果微軟能利用LinkedIn掌握的與人們工作有關的數據,開發人工智能驅動的企業解決方案,可能將催生新一代Office和Outlook。
蘋果還剩下啥?
這些對于蘋果來說都不是好消息。蘋果的傳統優勢——整合軟件、硬件和工業設計,已經被其他廠商學去。同時,人工智能將日趨重要。蘋果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硬件而非軟件或數據上。為了保護用戶隱私,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宣布不會利用用戶數據。蘋果人工智能使用的數據局限于用戶設備而非云計算環境中。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數據仍然牢牢控制在用戶手中。
雖然這是一種值得贊賞的態度,但這一策略也意味著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于谷歌、微軟和Facebook。從消費電子到企業辦公軟件,人工智能是各家公司彼此競爭的有力武器。借用進化生物學的概念,我們目前處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新產品每天都會涌現出來,隨著英特爾-Windows雙寡頭壟斷在PC產業的快速消亡,變革席卷整個PC產業。軟件公司跨界硬件產業,硬件廠商將生產小眾產品。
蘋果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當其他廠商紛紛在核心產品中整合人工智能技術時,蘋果可能輸掉人工智能大戰。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當前IT產業的風起云涌標志著令人激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