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上旬,正陽縣公安局出入境大廳來了十余名辦理護照出境旅游的老人。他們年齡大都70歲左右,均是文盲或半文盲,還有一部分人身體殘疾,前往“旅游”的國家集中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
細心的工作人員“一看來了這么多老人,就覺得不對勁”。后經當地警方調查,一個活動多年的騙取護照出國乞討的“老人隊伍”浮出水面,涉及出國乞討的老人有40余人。然而近日,本報記者赴當地調查走訪,揭開的卻是“組團”出國乞討背后的農村家庭養老窘境。
“你別問了,他啥也不知道!”白青山的老伴冷冷地說。一旁73歲的白青山老人,只顧在小火盆上翻烤鞋墊,漲紅了臉一言不發。
他們的小平房東西只有兩間,中間窄而雜亂的過道,算是廳堂。從院里堆著的破磚亂瓦以及沒裝玻璃的廚房小窗來看,老兩口的生活條件,遠不如正陽縣付寨鄉夏莊村里其他人家——即便去年白青山出國乞討回來,也依然未見大的改觀。
“那老漢去年出去好幾次呢,年底才從馬來西亞回來。”鄰居夏老太太頗有些羨慕地說,白青山是附近的名人了,不僅去過東南亞,還去過韓國,“掙了好幾萬呢”。
在 正陽縣付寨鄉,以出國“旅游”或“打工”為名去乞討的老人不在少數,而相鄰的寒凍鎮、皮店鄉、袁寨也有很多。據正陽縣警方最近披露的一樁出國行乞案顯示, 近年來,多達40人的老年出國乞討“隊伍”,已不僅限于正陽當地,并涉及周邊的平輿縣、汝南縣等地。“這事說出去真是給正陽、給河南抹黑呢……”不過,正 陽縣公安局政工科股長張耀中2月28日下午說,當地個別鄉鎮的老人的確很窘迫,“下去走走就知道了”。
>>>出國“討口子”四五年前就有
經當地警方調查,近年來有40多人出境乞討,人均年齡70歲以上,大都很貧窮,為“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身有殘疾;出國后,不僅乞討,有的還參與“碰瓷”等不法活動。
正陽地處駐馬店市東南,是個傳統農業大縣。在當地,說起“老人出國乞討”,實際上,“早已不是新鮮事了”。
“四五年前就有這了吧,像寒凍、皮店還有汝南梁祝那些鄉鎮,早幾年就有出去‘討口子’的。”討口子在當地是指乞討要飯的意思。在寒凍鎮街道,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由于多旱災、澇災,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有人外出乞討謀生,而出國乞討,是這十年來才慢慢有的。
正陽縣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廳一位工作人員介紹,2012年10月上旬,大廳一次來了十余名老人要進行拍照,辦理出國護照,“當時一看來了這么多老人,就覺得不對勁”,后經上報局里進行調查,一個活動多年的騙取護照出國乞討的“老人隊伍”浮出了水面。
“通常出國旅游都是家里有條件、情況好的,這些老人,全來自一些偏僻鄉村,既沒什么經濟實力,歲數也大,盡管戶口證件什么都齊全,但從多方面考察,都不具備出國旅游的條件。”一位警方知情者稱,由于此案牽扯以往,僅調查案卷就很厚,“可事關形象問題,不便過多透露”。
通過警方調查,總共查出近年來有40多人出境乞討,人均年齡在70歲以上,大都很貧窮,為“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身有殘疾,“經組織者‘使用本人戶口信息或者借用他人戶口信息’,騙領出境證件”。這些老人出國后,不僅乞討,有的還參與“碰瓷”等不法活動。
因涉嫌構成我國《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條的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及《刑法》第三百一十九條的騙取出境證件罪,正陽縣付寨鄉高閣村的王小馬等人已落入法網,然而,據當地朱樓村一位曾與其做過活兒的何師傅講,今年50多歲的王小馬,身材魁梧,“人并不壞,實在,腦子也靈”。
何師傅說,王小馬以前給隊上幫過忙,家中也有人在當地任村干部,因此認識人多,關系較廣,“如果不是路子廣,他咋能聯系那么多老人做這件事,又那么容易出國?”
然而,以出國乞討這種方式來掙錢的方法,并不是當地“首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在這以前,縣里就有,都是跟南方那邊學過來的……”
>>>“就是臉面上過不去,其實沒啥”
這些老人出境后,住在由帶人者預先租好的房間里,然后每人拿一個碗,一根小木棍出去乞討,且與組織者事先說好,四六分成;“出去一個月不到,能掙一萬多,這不比種莊稼強得多嗎?”
突然到來的霧霾天氣讓正陽縣付寨鄉街道冷清了很多。正準備收攤回家的肉販付占國告訴記者,鄉東邊的張樓村,有一位李老太太,七十多了,但腿腳還好,“年前剛剛出國要飯了”。
李老太太去的哪個國家他不清楚,但消息是聽李老太太的一位親戚說的。“老太太的老伴死了,她有一個兒子,兒子兒媳去上海打工了,也沒有多少錢給她,所以就出去了。”付占國說,過日子要花錢,沒錢咋弄?老人干不動了,也只有這樣了。“就是臉面上過不去,其實沒啥。”
白青山的情形跟李老太太并不相同。白青山夫婦有一子,原本跟著兒子、兒媳過,但是,據白家的鄰居稱,因為跟兒媳婦過不到一起,老人跟兒子兒媳很早就分開了,在白青山房子的后面,就住著他們的兒子一家。
與白青山的小平房相比,白家兒子的院子不僅大,還蓋有三層小樓,一個太陽能熱水器架在房頂上,墻磚雪白。也許是聽到了記者采訪白青山的聲音,剛才還虛掩著的紅色大門已緊緊關上了。
據村民透露,白青山出國乞討,是被鄰村一個綽號“友兒”的老人帶的,“那老頭快八十了,一頭白發,家里有兒有女,但條件不好,他出去,他老伴就在家,現在家里把樓房都蓋起來了。”
但記者在鄰村沒能找到“友兒”。不過,聽村民講,老人今年過年就沒回來,“東南亞華人多,也過年呢,正好可以多掙些錢。”
警方證實,截至目前還有部分老人在外尚未回國,有的則是被所在國家拘留并遣送回國的。付寨鄉派出所所長王海軍告訴記者,到今年為止,40余位老人中已有好幾位老人過世,僅他知道的付寨鄉便有兩位老人故去了。
“主 要都在景區、鬧市區一帶,討錢的時候什么話也不用說,用小木棍敲敲碗就成,人家就把錢放碗里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訴記者,這些老人出境后,都 住在由帶人者預先租好的房間里,然后每人拿一個碗,一根小木棍出去乞討,“出去一個月不到,就能掙回一萬多(元),這不比種莊稼強得多嗎?”
據悉,此次被抓獲的組織者在帶領老人們出境乞討前,都事先說好,四六分成,即乞討來的錢組織者拿四成,老人拿六成。不過有當地人稱,最早的時候,出境乞討的老人跟組織者都是五五分成。
出 國乞討回來的老人通常礙于面子,在村里并不聲張,但通過親戚、友人之口,便慢慢被人們得知,他們回來后有的蓋了房子,改善了住房條件,有的吃穿上比以前好 了,因而即便本人不說,也會被很多人羨慕。然而,付寨鄉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稱,盡管他們在國外掙了錢回來,對生活有幫助,但不愿他們乞討。
>>>當地去年接回外出乞討300人次
在農村,老年人是弱勢群體,地里的活兒干不動了,也就沒什么收入了,兒女好還可以,兒女不孝,養老就成問題。曾擔任過鄉鎮干部的張慶華說,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有一些老人選擇外出乞討謀生。
雖然老年人出國乞討已有多年,但當地外宣辦、縣民政局等多個部門并不知情。縣民政局副局長魯學志告訴記者,正陽人去外省市乞討他是清楚的,但老人出國乞討的事,還是剛剛聽說。
魯學志介紹,正陽縣多平原,土地肥沃,但由于瀕臨淮河和漢水兩大水域下游,易發生旱澇災害,因此每當遇到旱澇災年,農業減產,農民收入就會受到極大影響。
據當地人介紹,近十多年來,正陽縣每隔一兩年就會遭遇旱澇災害,政府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補助,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尤其隨著最近幾年化肥和農藥的不斷漲價,以及油價的上漲,很多農民家庭收入受到較大影響,而相比之下,家中有老人的,更是負擔加重。
“正陽縣雖然富產小麥、花生,生豬養殖也還不錯,但經濟附加值低,農民收入不高,在農村,老年人是弱勢群體,地里的活兒干不動了,也就沒什么收入了,兒女好還可以,兒女不孝,養老就成問題。”曾擔任過鄉鎮干部的張慶華說,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有一些老人選擇外出乞討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