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 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


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 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于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 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huán)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 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于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 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huán)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月相是日月黃經差度數(shù)(以下的度數(shù)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農歷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日,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殘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歷月最后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為主要月相為: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fā)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