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網絡熱點 » 科學家重定義可居住區 地球還有10億年壽命

科學家重定義可居住區 地球還有10億年壽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23 11:20  瀏覽次數:19
  近日研究人員表示失控的全球變暖導致的結果之一——海洋蒸發,并不會在未來1.5億年內發生,它更可能在未來10億年內才發生。科學家們這樣總結是因為他們擴展了對所謂的“可居住區”的定義,也即行星為了支持生命存在而所處的與恒星之間的距離范圍。


  隨著太陽衰變它產生的引力變得越來越強,地球將環繞太陽旋轉并最終死亡。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離開可居住區范圍——之前被定義為地日距離的99%——所需要的時間將更長。這篇發表在期刊《自然》上的文章表示可居住區應該被定義為地日距離的95%。
 
  隨著太陽逐漸衰變,它的引力拖拽作用將延伸,地球將開始環繞它旋轉,直到恒星內部不可逆的溫室效應導致海洋蒸發。
 
  研究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杰里米·勒康特(Jeremy Leconte)表示:“如果我們認為可居住區的極限是0.99AU(AU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這意味著地球將在1.5億年后開始失去海洋。現在我們最新的估計是大約需要10億年的時間,這幾乎增強了一個等級。”
  之前研究的圖表顯示了其它恒星的可居住區。
 
  “從地球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據稱地球非常接近可居住區的內邊緣。我們現在發現其實也沒有那么近。”當一顆行星靠近恒星時,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海洋蒸發。異常潮濕的空氣將圍困更多熱量并導致逃逸的溫室效應,直到海洋完全蒸發,大氣層消散至太空。
 
  這項報告也承認可居住區的精確位置仍存在不確定性,它之前已經被修訂過好幾次。然而,勒康特博士進行的研究據稱是最權威的,因為他是首個利用更加復雜的三維電腦模型進行模擬,而非其它研究使用的一維模型。這項發現極大的增加了在其他行星上發現外星生命的概率。同時這導致金星,雖然平均表面溫度是462攝氏度的高溫,曾經一度存在水的可能性提高了不少。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