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系列報道
多年在外地打工,擁有豐富經驗的部分農民工朋友選擇自己創業,也成為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2014年,他們的思路又出現什么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將關注轉型中的農民工“創一代”。
1971年生的王紅瓊,來自“打工第一大縣”金堂。1988年起外出務工,2007年開了第一家制衣廠。如今,她有4家錦洲制衣廠,管理將近80號員工。
創業近7年,她吃過不少苦頭,“去年11月做代工,對方企業30來萬沒付,工人春節過年咋辦?我貸款20萬發工資”。不過,挫折也讓她成長,“代工不是好出路,我們目前請了設計師等,要打造自主品牌。”1979年出生的王昭學也是金堂縣人,不甘心一直打工的他辦起了自己的鞋廠。
不甘心經驗豐富自己辦廠
打工近20余年,王紅瓊在制衣行業積攢了技術、經驗,“裁料、上領、鎖邊等10余道工序,我樣樣能上手,1995年時在廣東,我就能掙1000多元,比家這邊好多人工資都高。”
讓她萌生創業念頭的,是家里一對雙胞胎。就在兩個兒子將念初中時,她毅然做出決定,回家辦制衣廠,“一面來說,我可以把同鄉招進來,他們都可以在家工作,方便照顧老人和娃娃;另一方面,制衣工序我都熟練,我有經驗能教人,廠子辦得起來。”
和王紅瓊一樣,王昭學從1996年開始打工,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從打工者一路干到了工廠經理,但近8000元的高薪也沒留住他,他還是決定自己辦鞋廠,“家庭需要照顧,再說人們都說三十而立,男人有自己的事業,才有奔頭。”
不怕難差點賠到血本無歸
缺乏客戶積累,缺乏市場經驗、缺乏流動資金……對王紅瓊等“創一代”而言,創業路的路上充滿艱辛。
“剛開廠時,找不到貨源,我又不好意思找熟人,只能出門一家家問。”不過最讓他們苦惱的,是缺乏創業資金。“我開廠時自己投了10多萬元,親戚借了三四萬元”,王昭學說,這近20萬差點打了水漂。“廠子2011年除夕后開業,第一季度正好是鞋子行業的淡季,我一個訂單都沒拿到,工人的保底工資要照發,每個月賠三四萬,1個季度結束,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對王紅瓊來說,缺乏流動資金,讓她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幫其他企業做代工,他們不一定按時付款,我去年11月,幫一個企業完成了訂單,他們沒有按時付錢,臨近過年,我只有貸款20萬發工資,利息就賠了不少。”
不停步代工發展到自主品牌
按“創一代”的說法,他們的創業路,要分兩步走。
在代工不按時付款上屢屢吃苦頭的王紅瓊,激發了轉型的想法。廠子主要經營校服、工作服等制服業務,她希望將“代工”轉向為“自主品牌”。
“廠開了近7年,積累了不少資源,目前已經聘請了設計師等技術人員,為轉型打造自主品牌作準備。”
她廠里的員工,目前少的能拿近2000元,多的能拿4000多元,“如果轉型成功,他們工資都會漲,我自己就是打工出來的,會為他們打算。”
王昭學的鞋廠,剛辦了3年多,目前走的是專業型道路,“我們就做一個拳頭產品,鞋面,把這個做精、做強,在競爭中取勝。”但自主品牌道路,也在他的規劃之中,“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等我再多干幾年,我會考慮生產自己的鞋子。”
用工新趨勢
從1986年開始闖蕩的金堂人賀正清,2008年時開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去年一年的產值達10億元。作為從底層成長起來的一名企業家,他最了解最近幾年的招工難問題的癥結出在何處。
“今年我們公司的建筑工人缺口是2000人,工程管理人員缺口50名。”賀正清介紹,目前建筑行業中,現場工程管理者最高年薪可在50萬以上,普通的建筑農民工工資在3000—4000 元。為何出現招工難?“我想是因為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的人不愿意再出來掙這個錢。”賀正清說,現在,他的工地上也有一部分建筑學校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從基層干起。“有悟性的就提拔成管理人員。”大學生愿意來工地干,也許是這個行業用工的一種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