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線是云南人飯桌上的常客。米線吃法眾多,可煮吃,可涼拌,還可炒著吃。最近,省衛生廳公開征求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鮮米線》修改意見,提出要逐步解決鮮米線出廠包裝問題,杜絕裸體米線及簡易盛裝容器的米線出廠,防止二次污染,從根本上降低微生物污染導致的超標率。在原料上,要求不得使用回收米線作為加工原料;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劑(含助劑),禁止使用非食品原料及輔料。
記者走訪
鮮米線衛生狀況令人堪憂
在昆明市小板橋一個露天農貿市場,記者發現單這個農貿市場就有兩個商販在賣鮮米線、面條、面皮。來買的市民不少,有的是買半斤、一斤。如果不知道買多少,市民只要告訴商販幾個人吃,商販會幫市民估計好分量。
記者發現,商販的米線都是裝在一個竹子編的大筲箕里,沒有單獨包裝好的鮮米線。商販在取米線時,手上沒有戴一次性手套,手指摸了米線后,又去收錢找零。在新聞路篆新農貿市場,記者逛了一圈,發現有家商鋪賣鮮米線生意很火,只見三四個員工手上戴著薄薄的一次性塑料手套,忙著給排隊的人抓米線。他們的米線也是簡易地裝在筲箕樣容器中,只是墊了一層蛇皮袋。
省政府食品安全辦及省質監局資料顯示,目前全省共有米線加工小作坊1259家,其中僅28家企業獲得米線產品生產許可證。昆明市5家QS獲證企業日產量不到300噸,而市場日需求量約為400~500噸左右。據分析,米線小作坊大多管理松懈,設備落后,工藝及技術水平不高,衛生條件難達要求,造成監管難度較大。
監督抽查
微生物超標是米線不合格主因
2010年以來,云南省、昆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以及食品藥品和衛生部門連續幾年開展了監督抽查發現,米線等鮮糧制品產品質量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指標超標,占不合格批次數的90%,而生產設備、傳統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嚴以及出廠包裝不規范又成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時,使用吊白塊等非食用物質及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硫酸鹽、焦亞硫酸鹽或復合磷酸鹽)等情況時有發生,導致檢出二氧化硫殘留。
2012年昆明市衛生執法監督局對云南省地方標準《鮮米線》進行跟蹤評價后向省衛生監督局提出了修改建議。在建議中提出,老標準《鮮米線》存在二氧化硫殘留、霉菌指標缺失以及在定義、技術要求、產品包裝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作為米線質量監管依據的《鮮米線》地方標準已不能適應監管執法的需要了。
新規變化
不得使用回收米線做原料
昆明市衛生執法監督局在編制中說明,為貫徹執行今年6月1日將實施的國家新版《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依法規范我省米線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去年4月省衛生廳決定對原來的云南省地方標準《鮮米線》(DB/228-2007)進行修訂。經過采樣檢測,并聽取米線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等,制定了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鮮米線》(征求意見稿),并于近日在官網上公開征求意見。
關于原料有兩處修改。老標準中規定“不得使用回收料作為加工原料”,新標準修改為“不得使用回收米線作為加工原料”。老標準中規定“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禁止使用次硫酸氫鈉甲醛(吊白塊)等非食品原料”,新標準修改為“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劑(含助劑),禁止使用非食品原料及輔料”。原“大腸菌群,MPN/100g”指標修改為“大腸菌群,MPN/g”。
擬增加3項檢測指標
增加項目:不得檢出二氧化硫殘留
說明:據省政府食安辦資料顯示,自2010年以來連續3年對全省州市及昆明鮮米線進行監督抽檢發現,二氧化硫殘留的檢出率分別為15%、21%和19%,這表明在鮮米線生產中存在因添加亞硫酸鹽或焦亞硫酸鹽等食品添加劑(個別企業違規使用木薯淀粉或變性淀粉)而導致二氧化硫殘留的檢出。
增加項目:霉菌(和酵母)≤150 CPU/g。(CPU是經培養所得菌簇形成單位的英文縮寫)
說明:在鮮米線的生產、運輸儲存及銷售過程中存在被霉菌污染的情況,同時,在米線生產加工環節有可能受到霉菌污染,因此新標準中必須增加霉菌計數指標。
增加項目:鉻含量≤0.5mg/kg。
說明:由于現代化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生產上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鎘、鉻、鉛、砷等重金屬對水體、土壤以及環境的污染影響日益突出。
用2~3年讓鮮米線“穿衣”上市
新規提出,要花大力氣逐步解決鮮米線出廠包裝問題,杜絕裸體米線及簡易盛裝容器的米線出廠,防止二次污染,從根本上降低微生物污染導致的超標率。逐步從明確規定出廠及市場銷售的鮮米線必須有防塵設施,到推廣使用出廠及銷售的米線必須使用企業提供的定量包裝材料和容器,杜絕二次污染的強制性規定。再過渡2~3年的時間,使我省生產及銷售的鮮米線基本符合預包裝食品要求。同時,根據今后米線生產的規模化及自動化發展的趨勢,逐步解決鮮米線的包裝化是今后米線生產企業管理以及監管的方向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