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網絡熱點 » 成都將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進城市

成都將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進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18 11:54  瀏覽次數:22
  當前,治理理論已成為全球政府治國轉型的普遍趨勢。如果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那么,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則是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的集中呈現。
 
  “政善治,事善能。”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變,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對“怎樣建設成都、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成都”的擔當和自信。
 
  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緊緊圍繞中央提出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提出了成都的階段性目標——到2015年,在群眾最期盼的改革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17年,在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若干領域走在全國改革前列,努力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進城市。
 
  治理理念之變
 
  點開去年開通的“成都高新”微信服務號,市民可以在微信數據庫存儲的700多個標準問題中找到自己的關注需求。這個“指尖上的政務大廳”,是我市推進“大數據”建設,打造智慧政府,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一個縮影。
 
  而在線下,成都也在探索“大城市、細管理”的更多人性化措施。今年初,開始試點市容秩序“分類管控”,在規范區域的試點街道,允許在規定時段設置方便市民的小修理攤、小百貨攤和臨時飲食攤等。
 
  從線上到線下、從禁止到疏導、從管理到服務,體現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從管理到治理轉變的用心努力。
 
  從管理到治理,僅一字之變,卻有明顯區別:管理主體是一元的,治理主體是多元的;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管理常常是單向度的,治理是體系化的……
 
  實現這一字之變,需要加快轉變發展理念、發展方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成都實施什么樣的發展戰略,指引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方向,決定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路徑,也最終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未來。
 
  近年來,全市黨員干部在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生動實踐中,不斷加深了從管理到治理的理性思考,先后開展了“新形勢下的成都市情再認識”課題調研和“五個轉型升級”專題大調研。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項宏大工程,必須是全面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把“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確立為成都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總體戰略。這一總體戰略,既是對市委近年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堅持和深化,又與時俱進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怎樣建設成都”這一重大問題,其內涵包含了對成都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體現了成都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思維:“改革創新”是統領,為“轉型升級”提供動力支撐;“轉型升級”是方向,為“改革創新”提供路徑指引。推進改革創新,就是要把改革創新作為解決發展所有問題的總鑰匙,將其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通過改革的精神、思路和辦法,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與發展內生動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釋放制度紅利;推進轉型升級,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重大要求,推進城市空間、城市產業、城市生態、城市管理、城鄉形態五個方面的轉型升級。
 
  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成都朝著“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進城市”這一方向,奮力向改革“深水區”進發。
 
  統籌城鄉改革,成都正加快從試驗區躍升為示范區,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繼續爭當全國全省統籌城鄉改革的排頭兵和領頭雁。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成都的永續發展。成都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生態經濟發展機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積極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加快建設美麗成都。
  
  改革無止境。市社科院副院長閻星認為,成都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國新一輪改革前列”的目標,表明成都在“治理能力”層面已做好服務于改革目標的準備。
 
  數字點擊
 
  2013年,落戶成都的全球500強企業達到252家,穩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全年完成民間投資3595.3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55.3%;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差距比由2012年的2.36∶1縮小為2013年的2.31∶1。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變,將進一步打開社會發展活力的閘門。
 
  治理方式之變
 
  2013年12月30日,中國首份法治政府排行榜發布,成都在全國53個城市中位居第五。和其他排行榜不同的是,這份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發起的評估,邀請了全國著名的專家教授組成評估委員會,被評單位既不需申報也不知曉,完全由學術機構作為第三方根據各地工作情況、公開信息和公眾的評價獨立進行評估。
  
這份“含金量”很高的榮譽,凝聚著建設“法治成都”的努力。2012年初,市委作出在全市開展“法治大講堂”深化全國法治城市創建的決策。
 
  兩年多來,以法律服務為民、解決群眾身邊具體問題為導向的“法治大講堂”走進城市鄉村,有力營造了人人講法、共建和諧的法治城市氛圍。
 
  “法治成都”建設,是成都完善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治理現代化,就要按照制度辦事、依據規律辦事、運用規則辦事。
 
  成都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市場化”和“法治化”密不可分,互為作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形成與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相適應、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格局。
 
  著眼“市場化”,成都將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塑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新優勢上有重大突破;著眼“法治化”,成都將加快構建現代城市治理體系,在建設全國一流法治城市上有重大突破……
 
  目前,成都已成為全國保留行政審批數量最少的副省級城市之一。此外,一站式政務大廳、網上審批、微博問政、“企業服務數據庫”和“居民服務數據庫”、“移動政務大廳”等創新型政務服務模式也不斷得到完善。與此同時,成都著力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打造陽光政府。近年來,成都先后制定出臺了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專家咨詢論證辦法,初步形成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依法決策“三結合”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今年,我市行政審批改革工作已經啟動,將進一步清理、取消、調整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推行行政審批清單制度,由市、區(市)縣、鄉鎮(街道)統一向社會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清單之外一律不得實施行政審批或新設審批事項;探索建立“非禁即入”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
 
  數字點擊
 
  截至2013年12月,成都先后9次大規模調整、清理或取消行政審批事項,行政許可項目減幅達91%;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減幅達79%;放權層面,市政府先后向區(市)縣政府下放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60余項。
 
  治理主體之變
 
  曹家巷,雖然地處中心城區,但卻是曾經“著名”的棚戶區。動議十年之久的曹家巷一、二街危舊房片區一直拆不動,原因有很多,諸如人口密度太大、房屋產權復雜、涉及單位太多、補償訴求太多元等。
 
  2012年,“北改”正式啟動。對曹家巷一、二街危舊房片區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成都做出一個探索:“改不改群眾說了算”,拆遷安置協議簽約如果達不到100%,就等條件成熟再改造。曹家巷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自主決定片區改造,13位普通居民獲得授權,代表2885戶居民行使自主改造權利。通過這種方式,在100多天內完成此前10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曹家巷地處成都北部城區。在這個區域,城市二元結構帶來的各種難題,考驗著城市的治理者。“北改(微博)”工程的啟動,源于市委、市政府對網民強烈呼聲的回應。曾經有網民在成都市政府門戶網站發帖,痛陳城北地區交通擁堵發展緩慢滯后,強烈建議政府改造北城。多次調查摸底之后,成都作出“北改(微博)”的決策。
 
  作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和其他城市一樣,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以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等為“病癥”的“大城市病”。如何根治“城市病”?成都清楚地認識到,拓寬市民的多元化參與渠道,讓群眾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當好主角,才能為成都改革發展匯聚“最大公約數”。
 
  2012年4月,二環路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改造之前,舉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評估,請來了以上海專家為主的團隊。隨后,規劃、建設部門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二環路改造中,建設和施工單位通過媒體,將方案、工期,理念、設計,打圍、改道等動態信息一一公告,以便市民及時調整出行線路和時間。門戶網站則紛紛開設專題,全面介紹工程進展;官方微博與網民互動,及時回應輿論熱點。2013年5月,二環路改造全線竣工,成都市民感受到了一個便捷、快速的新二環。
 
  讓城市的每一個重大發展,獲得最大共識,這是成都城市治理中的一個典型經驗。近年來,成都堅持用民主和法治方式處理社會矛盾、理順社會關系、規范社會架構,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城市治理。2013年7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市委全面推行“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視群眾為親人,問需于民;視群眾為老師,問計于民;視群眾為裁判,問效于民。“三視三問”貫穿于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民生工程等重大事項決策與實施中。“北改(微博)”工程、二環路“雙快”工程、免費公交、環城生態區建設等一大批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順應了群眾期盼、匯集了群眾智慧、凝聚了群眾力量。2013年7月底,成都市組織市民對163項民生工程項目進行集中抽查,滿意度達94%,部分項目滿意度高達96%。
 
  提高城市現代治理能力,必須著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構建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新型社會治理體制。成都政務微博矩陣,傳遞出指尖上的正能量。2013年4月,成都深度“挖潛”網絡新媒體功能,由單向發布變為雙向互動,由簡單溝通變為綜合服務,以“@成都服務”為代表的各級政務微博上,網民只要“@”一下,就可以咨詢辦事、舉報投訴、建言獻策等。開通以來,僅“@成都服務”就日均受理群眾反映問題200多個,切實解決實際問題3000多個,網絡一片叫好。目前,全市各級各類政務微博已達3364個,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基本實現了街道(鄉鎮)以上政務微博“全覆蓋”。
 
  依托社會組織的力量和智慧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體現了政府從“管”到“治”理念的轉變。成都的做法是大力發展各類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承擔部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務。
 
數字點擊
 
目前,全市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有7000多個,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
 
治理效能之變
 
2014年3月初,成華區(微博)的一名貨車司機馮剛接到了一張行政處罰單:因其貨運車未按規定維護和檢測,被成華區(微博)交通局罰款1000元。盡管接到罰單,但馮剛心服口服:他可以通過登錄“成華區(微博)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專網”,核對相關法律、跟蹤處罰流程和裁量結果;如果不滿意,還可以在網上對行使處罰的單位提出申訴。
 
在武侯區,政務服務的半徑已經延伸到樓宇大廈。去年初,該區在力寶大廈設立了首個政務工作站,區行政審批局、跳傘塔街道辦事處分別派出專業人員幫助企業辦理證照年檢、變更、申報等政務服務業務,讓企業不出樓宇就能享受政務服務的便捷。
 
近年來,成都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優勢的生產服務環境、體現國際品質的生活服務環境、遵循國際慣例的政務服務環境,努力建設西部地區開放環境最優城市,建設成為全球產業、資本、人才匯聚西部地區的首選之地。
 
2013財富全球論壇、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兩個“大事件”,對城市軟硬件水平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考”,成都交出了一份讓全球滿意的答卷。借財富全球論壇之機,成都在幾個月內對全市的公安、交通、商貿、文化、醫療衛生、旅游、銀行、公用事業、電信9個窗口行業展開了達標提升工作,對照國際標準打造城市窗口形象。
 
建設服務型政府,溫馨周到的政務服務覆蓋了城市和鄉村,溫暖著每個市民。
 
雙流縣公興鎮,一個快速發展的工業小鎮,隨著大量的新型產業工人涌入,該鎮升格為公興街道辦,并探索建立“政府指導、社區自治、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人本管理”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街道辦設立了仁寶、緯創新型社區工作站,站內設警務、醫務室,心理輔導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社團之家和司法維權中心等,為這些新成都人提供更多的服務;近7000人規模的社區內,網吧、超市、郵局、銀行、餐飲、娛樂健身等生活休閑設施一應俱全,公交系統亦開通了廠區、社區線路,方便他們融入當地生活。
 
服務效能還體現在城市建設管理的每個環節。如何避免地下管道重復開挖,是一個市政建設難題。成都對地下管網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和維護,運營商在地下“動手術”的行為受到有效控制。如今,地下管道由過去的“家家建”變成了政府統一建設,然后通過“零售”,由運營商以租用或購買的形式,交付使用費和維護費后直接使用,這種模式為全國城市首例。
 
“讓生活在成都的市民在生產生活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能夠持久地享受到高品質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成都新未來,將更加令人期待。
 
數字點擊
 
成都行政審批歷經幾次“提速”,外商投資企業項目核準時間從45個工作日的法定時限縮短為承諾辦理時限4個工作日;無前置審批的企業登記從9個工作日減少到2個工作日,平均辦結時間3.5小時左右,最短只需1小時08分;有前置審批的企業登記從54個工作日減少到7個工作日,最短只需1個工作日。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