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網絡熱點 » 調查顯示93.4%受訪者感覺如今的人很“情緒化”

調查顯示93.4%受訪者感覺如今的人很“情緒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28 09:07  瀏覽次數:27
   北京中暉月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李建中指出,要想管理好情緒,最重要的是養成一種自我覺察的習慣。我們平時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好還是不好,但很多人其實是不自知的。如果平時經常提醒一下自己,進行自我覺察和自我評價,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緒。
 
  為搶公交座位相互謾罵、為停車糾紛大打出手、遇事不弄清事實就群情激奮……當下,我們的社會似乎越來越情緒化,冷靜平和的心態日漸稀缺。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8474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93.4%的受訪者認為如今的人情緒化問題嚴重,其中85.1%的人認為“非常嚴重”。87.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情緒化的表現。
 
  受訪者中,90后占25.8%,80后占37.6%,70后占18.7%。
 
  87.5%的人坦言日常生活中自己就有情緒化表現
 
  “剛換了工作,又得重新租房子。孩子都快出生了還居無定所,你說我能不著急上火嗎?”來自江西的周驍,大學畢業后開始了北漂生活。如今,房子、孩子成了他心中的兩塊大石,壓得他快喘不過氣來。
 
  周驍坦言,自己平時工作時,對老板和同事都是笑臉相迎,在公共場所與陌生人有摩擦,也盡量抑制怒氣,但面對比較親近的人時反而難以控制情緒。“我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情緒總是說來就來。有時接到父母電話,都會覺得莫名的煩躁。”
 
  在廣州某公司上班的汪圓,正為前幾天自己的沖動懊悔。幾天前,汪圓帶著母親去醫院看病,“排隊掛號等了快3個小時,醫生只看了3分鐘就把我們打發了出來,還說要做全身檢查。”汪圓當場就和醫生起了爭執,后來在院方工作人員的勸解下才作罷。
 
  “冷靜下來后,覺得當時太沖動了,醫生說的也有道理,檢查細致一點總歸放心些。”汪圓表示,自己平時不是一個沖動的人,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可能是總在網上看到不良醫院和醫生的報道,受了感染,遇到一點小事心里就來氣。
 
  調查中,87.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情緒化的表現,其中52.9%的人表示“經常有”。僅3.9%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
 
  至于情緒化的具體表現,第一是“容易被他人不良情緒感染”(28.8%),第二是“喜歡抱怨”(26.0%),第三是“容易與人起爭執”(19.8%)。其他還有:“看問題容易極端”、“有時會大打出手”、“喜歡給別人貼標簽”等。
 
  47.2%的人認為不公正現象多是造成社會情緒化的首因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指出,情緒化表達一定程度上是當下社會現實的縮影,是人們對當前社會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現在進入自媒體時代,在網上可以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如果普通人把這些負面信息跟自己的遭遇聯系起來,那么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就會急劇增加。
 
  北京中暉月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李建中表示,在生活中,人們的很多情緒沒有合理的宣泄途徑,好像就等著發生一些不合理的事,趁機爆發出來,但爆發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當下這件事。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方式宣泄情緒,就會破壞生活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如果和陌生人發生摩擦,就更容易產生沖突。
 
  造成人們越來越情緒化的原因有哪些?調查顯示,“社會不公正現象多”(47.2%)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活工作壓力大”(18.3%)。
 
  陳友華認為,導致當今社會情緒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貧富差距的擴大,二是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三是資源配置不均等。
 
  四川的何師傅是一名建筑工人,2011年與妻子在河北省某工地綁扎鋼筋時,妻子不幸從兩米多高的操作架上摔了下來,造成全身十多處軟組織受傷和3根肋骨骨折。“3年了,我為了幫老婆維權,光是法律程序就走了7道,一直到現在也沒個說法。”何師傅這3年經歷了從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滿和憤怒的心理歷程。“怎么會沒有過極端想法?現在這樣什么時候才是個了結?”
 
  85.7%的人感覺冷靜平和的心態屬稀缺品
 
  “其實之前我并沒覺得自己有情緒化表現。”直到妻子提醒,周驍才意識到,自己每天下班回來,都在對工作、交通甚至各種瑣事無休止地抱怨。“沒想到我的焦慮給家庭帶來了那么多負能量。”
 
  調查中,85.7%的受訪者感覺冷靜平和的心態在當下社會屬于稀缺品。
 
  李建中指出,個人要想管理好情緒,最重要的是養成一種自我覺察的習慣。我們平時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好還是不好,但很多人其實是不自知的。如果平時經常提醒一下自己,進行自我覺察和自我評價,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緒。
 
  “好的宣泄途徑少了,情緒才會積累。”李建中建議,首先,最重要的宣泄途徑是與朋友親人的相互交流和支持;其次,要有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比較推薦的方式是具有競爭性的運動,例如羽毛球、籃球等。
 
  陳友華則直言,要想消除社會情緒化問題,首先應該進行制度變革,實現法治環境;其次,需要建立社會的調節網絡。
 
  “百姓心中有不滿需要表達出來,不讓老百姓表達,就只能通過其他方式。為什么現在網絡上憤慨、極端的言論往往比較流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老百姓除了在網上發發牢騷之外,在網下的現實生活中缺少發言渠道,所以,想要徹底改變社會情緒化的問題,就要有一個讓人發泄不滿和合理訴求權利的常規機制。”陳友華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