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余額寶、理財通等金融產品的火爆,到各類網貸平臺成交規模的持續擴大,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并且憑借著高收益、低門檻、操作簡易等特征在短時間內就吸引了眾多投資者。
雖然這體現出創新對于行業發展的重要價值,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其背后的風險也開始逐漸累積顯現。
尤其是一些P2P模式的網貸公司,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之后,最近出現了倒閉潮。一些平臺因不規范運作、壞賬頻發、擔保缺乏等因素先后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不少投資者的網絡理財也血本無歸。
網絡投資平臺的專業性以及安全性均需要投資者仔細甄別,一旦疏忽,很容易成為網絡投資騙局的受害者。
實則,不少理財產品在宣傳時往往只突出強調高回報,對存在的風險卻語焉不詳、甚至刻意回避—有的風險提示不足,有的重要條款披露不足,有的甚至違規通過收益補貼方式爭奪客戶。這些行為的后果便是信息披露不足,缺乏透明度,導致投資者對潛在風險認識不夠。
風險控制是金融業的立身之本,但在現實中,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管理者缺乏金融從業經驗,他們往往長于創新,卻疏于風險管控。
互聯網金融確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恰恰是這種獨特性,使得其風險也與傳統金融行為有所不同。
例如,互聯網金融通過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平臺充當中介,割裂了交易雙方的直接聯系。互聯網支付工具無需通過銀行的支付頁面即可直接實現交易,加大了信用卡套現的可能性和洗錢風險。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再比如,互聯網理財企業靠的是期限錯配賺取利差。為保證在非基金交易時段也能即時贖回消費,互聯網理財投資的基金公司實際上扮演了墊資的角色。所以,在收益率突然大幅下降、市場出現突發事件等重大贖回窗口,可能引起恐慌性撤資。而一旦贖回超出基金公司備付金規模或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擠兌”壓力下流動性問題就會凸現。
更為關鍵的是,當前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沒有建立風險準備制度,也沒有類似“最后貸款人”的保障機制,一旦出現危機,將會快速波及到普通大眾、金融機構、支付機構,并通過互聯網形成連鎖效應。
實際上,前一段時間已發生多起因出現兌付危機,引發投資人上訪的事件。因此,在肯定互聯網金融創新價值的同時,對其風險也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