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發展的意見》正式頒布,從多個層面明確我省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實現路徑。
作為曾經在全國創造過國資國企改革成功經驗的改革發源地,四川本輪國資國企改革主要將解決什么問題?有哪些亮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又將對全省經濟起到怎樣的作用?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國資委負責人。
一脈相承 改革步入“深水區”
“本輪改革與此前的改革一脈相承,是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化。”省國資委主任劉國強解釋,每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落腳點都在于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競爭力,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但此次《意見》提出的國資國企改革“路線圖”,是一個更加系統、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和制度性安排,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與此前是不同的。
此次改革是在歷經前5輪改革后,面向深層次問題的改革,其“深化”的特點將更加突出。“現在是步入改革的深水區,要‘啃硬骨頭’。”劉國強說。
比如,《意見》提出“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大市場化選聘力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就是對三項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省國資委副主任任丁解釋,上世紀90年代初,四川就已經進行了三項制度的改革探索,進行過公開招聘等。此次的“市場化選聘”將解決此前“市場化進入,體制內管理”的問題,打通人才在國有企業市場化進出的雙通道。
今年啟動51項改革任務完成19項
我省國資國企改革可謂“起步早、行動快、步子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省委已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為重大課題進行專題研究,并在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上作了安排部署,歷經省內外調研,易稿50余次后,形成最終的《意見》。
“我們一直堅持發展導向和問題導向,謀定而后動。”劉國強認為,改革是以促進發展為目的,通過深化改革來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進而推動國有企業在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針對產權多元化進展緩慢,《意見》提出,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全省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二、三級國有企業原則上都實行股權多元化。針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意見》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到2020年,生產性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
劉國強介紹,目前相關專項改革方案基本完成,今年省國資委將啟動51項改革任務,其中完成19項。
將國企分為功能性和競爭性兩種類型
對國有企業實施分類管理,是此次我省國資國企改革的一大亮點。
《意見》提出,實施分類管理常態化,合理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根據我省企業實際,將國有企業原則上分為功能性、競爭性兩種類型。功能性國有企業是指主要承擔政府戰略任務、重大專項任務,以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競爭性國有企業是指以市場化為導向,主要提供競爭性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
“這一舉措對四川來說是有開創性的,當然也借鑒了國務院國資委分類管理的初步設想、一些兄弟省市以及新加坡淡馬錫有關分類管理的作法。”任丁介紹,主要是為了提高國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不一樣的分類,帶來不一樣的改革方向。
劉國強介紹,在促進治理結構規范化方面,競爭性企業實行外大于內的董事會結構,董事長和總經理原則上分設,黨委書記一般由董事長兼任;功能性企業原則上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經法定程序可兼任總經理,黨委書記可單設。推行選人用人市場化方面,競爭性國有企業對新選任企業經理層人員(包括總經理在內)原則上都實行市場化選聘,功能性國有企業應逐步提高企業經理層人員的市場化選聘比例。激勵約束機制也將隨之變化。對符合條件的競爭性國有企業,可實施股權、現金等激勵;對功能性國有企業在完成重大任務后,經考核配套實施專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