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網絡熱點 » 成都公布第二批老建筑保護名錄 3處存于川大內

成都公布第二批老建筑保護名錄 3處存于川大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9-11 08:31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瀏覽次數:28
  9月10日,華西都市報(微博)記者從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獲悉,成都市第二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已由市政府批準公布,其中包括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等6處歷史建筑。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紀初葉,每棟建筑都有著獨特風格、存有名人大家的烙印,如今經過保護和修繕,將重新展現在市民面前。
 
  老宅故事:曾云集陳寅恪等學術大家
 
  據了解,此次列入第二批保護名錄的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錦江區(微博)和武侯區,建筑年代以近現代為主。其中,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處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學女生院、四川大學志德堂、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3處為教育建筑。
 
  這6處建筑風格獨特,既有典型近代民居建筑風格的四合院,也有中西合璧風格的校園建筑遺存,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如毗鄰華西口腔醫院、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4號的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在抗戰時期,這里是保存和延續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命脈的圣地之一。曾蜚聲海內外的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云集了陳寅恪、呂叔湘、聞宥等國內著名頂尖學術大家,為世界文化學術研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建筑如今已修繕完畢,煥發出新的風采。
 
  位于大慈寺片區的欣廬和筆帖式街老宅院,作為成都中心城區為數不多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筑和1911年后建筑的精華,是傳統川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目前,這兩處建筑的修繕工作正在進行中。
 
  老宅新生:修繕后將統一設保護標志
 
  據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歷史建筑保護辦公室負責人韓蜀霞介紹,第二批歷史建筑經過反復調研踏勘,根據建筑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建筑價值進行認真篩選,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在組織成都市歷史、人文、建筑、規劃等領域專家進行嚴格評審論證的基礎上,通過成都市規劃委員會審定后確認公布的。
 
  據了解,下一步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將對第二批歷史建筑統一設立保護標志,同時,對需維護修繕的建筑將逐步推進修繕工作。該負責人表示,這些歷史建筑承載了成都的歷史記憶,是支撐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們實施保護,是為了留住成都的根和靈魂,傳承歷史文脈,給子孫后代留下永續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
 
  記者還了解到,這些老建筑根據其不同的風格、位置等,將以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如崇德里民居現為茶室及餐廳,而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修繕后,可能作為小型陳列室或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
 
  我們身邊的這6處老建筑
 
  欣廬
 
  位于錦江區大慈寺片區內,系靠西糠市街的兩層中式建筑,建筑面積625㎡,為近代建筑風格的三合院。曾于2008年完成修復,現保存完好。
 
  該建筑是大慈寺片區為數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筑和上世紀初葉建筑的精華。保護該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記憶,增強大慈寺片區的文化凝聚力。
 
  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風貌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后可作為主題咖啡館。
 
  筆帖式街老宅院
 
  位于大慈寺片區內筆帖式街,建筑面積1220㎡,為傳統民居建筑風格,部分已被拆除。曾于2008年完成修復,現處于空置狀態。
 
  該建筑所在地系原筆帖式署衙門舊址。“筆帖式”是滿語音譯漢寫,本義是寫字人,漢語意譯為“書記人”。清代規定凡重要文書都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就在總督府之下專設了負責掌管滿文與漢文翻譯事務的官職,就叫筆帖式,辦公地方叫筆帖式署,所在街道也就叫筆帖式街。
 
  該建筑系筆帖式街僅存的老宅院,是大慈寺片區為數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之一,筆帖式街是成都市唯一一條以滿語譯音為街名的街道,也是清代成都歷史的重要見證。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建筑風貌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后可用作精品酒店。
 
  崇德里民居
 
  位于錦江區紅石柱橫街,建筑面積539㎡,始建于1925年,大部分建筑于本世紀初被拆除,留存部分于2012年落架重修,川西民居建筑風格。曾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于抗戰時期在樂山(微博)開辦的嘉樂紙廠設在成都的辦事處所在地。現為茶室及餐廳。
 
  該建筑既保留和傳承了老成都的歷史記憶,又是李劼人工作生活地及“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所在地,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重要的紀念意義。
 
  該建筑為主城區留存不多的川西民居院落,是成都傳統文化和地方風貌特色的重要載體。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風格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后仍用于經營高端餐飲服務業,并利用現有空間和立面,適當增加陳列和展示李劼人、嘉樂紙廠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內容。
 
  原四川大學女生院
 
  位于武侯區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內,建筑面積1920㎡,建于20世紀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風格三合院群落。1949年后用作校長辦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學黨委辦公室,是一批重要學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現為四川大學后勤集團辦公使用。
 
  該建筑修建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著名學者和教育家謝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溫建平等均曾在此辦公,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氣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
 
  該建筑是西南地區20世紀40年代大學校園建筑重要遺存,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風貌進行保護性修繕,維修時應注意保護和恢復其歷史風貌。建議修繕后將該處建設成為書院性質的文化藝術中心,展示四川大學文化形象,并可考慮增加陳列四川大學歷任校長簡介。
 
  四川大學志德堂
 
  位于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7號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內,建筑面積3430㎡,建成于1915年。該建筑為華西壩中西合璧風格,由英國著名建筑學家弗烈特·榮杜易(Fred·Rowntree )設計。
 
  1949年后,該建筑曾長期作為公共衛生學院教學辦公場所,被譽為“中國公共衛生之父”的陳志潛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書育人,堪稱中國近現代公共衛生學的搖籃,是百年名校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和基石。
 
  該建筑是四川大學華西校區中西合璧優秀建筑,是我國歷史建筑瑰寶——原華西協合大學建筑群中的代表作,也是成都市最為重要的文化建筑、教育建筑遺存之一。
 
  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根據該建筑原有風貌進行保護性修繕,恢復原建筑所特有的壁爐和煙囪,以突出中西合璧風格及當時歷史情境。修繕后繼續作為行 政 管 理 樓 使 用 ,同 時 增 設“CS(Canadian School)孩子”照片陳列室,保留建筑最初的記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記錄和見證。
 
  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
 
  位于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4號華西口腔醫學院內,建筑面積404㎡,建于20世紀40年代初期,磚木結構,中西合璧風格,系四川大學所有的公共建筑。目前已由成都市建委牽頭組織對該建筑進行保護修繕。
 
  該建筑曾是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辦公所在地。該研究所創辦于1940年,與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齊名,為當時蜚聲中外的學術重鎮。該研究所由聞宥擔任主任,云集了陳寅恪、呂叔湘、韓儒林、劉朝陽、劉咸、李方桂、董作賓等海內外知名的頂尖學術大家,為當時中外學界廣泛注目。
 
  該建筑還曾作為華西協合大學宿舍樓使用,歷史上先后有多位在國內外學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學術大家在此居住,包括呂叔湘、聞宥、何文俊、楊佑之、江晴芬,以及海外學者李約瑟、傅吾康、石泰安等。
 
  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按照建筑原有外部風貌進行維護修繕,主體加固,內部適當進行翻新和改造,設立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標識。修繕后作為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紀念館或陳列室。
 
  華西都市報記者 童星燕
 
  記者探訪“成都記憶”
 
  【民居建筑】崇德里民居
 
  10日下午,記者走到鏜鈀街88號路口,就看到了“崇德里”三個字。沿巷而入,幾家古香古色大院大門緊閉。崇德里現址僅余一條60米殘巷,尚存崇德里1號院、3號院、5號院及一幢老舊教工宿舍(4號樓)。現為高端茶室和餐廳,已成為代表成都“慢生活”的小巷。
 
  89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買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里”在成都舊街巷中屬少數另類,以城東南居多。
 
  【大慈寺街區】欣廬
 
  錯落有致的庭院布局,雕琢精巧的檐廊、柱廊……記者走進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地現場,到處都是來回穿梭的工人和轟鳴陣陣的機器,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等古建筑就矗立其間。
 
  作為成都中心城區為數不多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是傳統川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目前,這兩處建筑的修繕工作正在進行中。整個院落以青灰色為主調,莊重而大氣,樸素而靜謐。
 
  筆帖式街老宅院
 
  所在地系原筆帖式署衙門舊址,南接東糠市街東口,北接東順城南街。對于筆帖式街的由來,成都市民政局區劃處工作人員解釋道,“筆帖式”是滿語的漢譯,本意是搞翻譯工作的文職人員。
 
  在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的眼里,這些老院落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老成都有許多充滿各式特色的街巷名,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街道的變遷,像“筆帖式街”一類的特色街巷已經消失了。
 
  【教育建筑】
 
  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
 
  位于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4號華西口腔醫學院內。抗戰時期,這座磚木樓房,是保存和延續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命脈的圣地之一。
 
  記者在現場看到,小樓為二層的磚木結構。由于修繕已經完畢,整座建筑青磚灰瓦、紅色的窗欞、綠色的門窗,整體線條流暢分明。
 
  原四川大學女生院
 
  記者來到四川大學望江校區,一進入小院,就被它古色古香,質樸清靜的氛圍所感染。白墻灰瓦在綠樹掩映下透著古樸的氣息,木制的門窗更蘊含歷史的厚重感。
 
  在里面居住多年的黃大爺,指著靠近大門的兩間空房說,他不久就會搬離這里。
 
  四川大學志德堂
 
  記者看到,房屋主體結構為典型的磚木混合體系,內外磚墻均為中國傳統的青磚砌筑。樓層與屋頂結構均為木質。由于建筑已經被封閉,記者無法進入室內,只能從外部的門窗探看,目測為密肋木梁式樓層結構。
 
  附近居民陳先生介紹,自2013年3月份起,該建筑便停止辦公,據稱將會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固翻修。
 
 
 
  成都市第二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1欣廬
 
  大慈寺街區內
 
  2筆帖式街老宅院
 
  大慈寺街區內
 
  崇德里民居
 
  紅石柱橫街崇德里
 
  4原四川大學女生院
 
  望江路29號川大望江校區內
 
  5四川大學志德堂
 
  人南路三段川大華西校區內
 
  6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
 
  人南路三段華西口腔醫學院內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