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深圳市民收到過莫名其妙的手機短信或電話騷擾。昨日,深圳消委會等30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合發布《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稱,經調查,僅四成消費者知道智能設備有泄露個人信息隱患。同時,消費者表示被泄露最多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個人通訊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和個人消費信息。
目前,“互聯網+”正在迅速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通過大數據的挖掘,經營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貼心的服務。但同時,消費者個人信息也越來越多地被經營者所掌握,由此也帶來了信息泄露的風險。
僅四成受訪者知智能設備有泄密隱患
為了解消費者對個人信息被采集以及大數據運用的觀點、看法,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廈門、深圳等29省市消協開展了相關網絡調查,并發布了《調查報告》。
對于“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是否更容易泄露”這個問題,有76%的受訪者給予了肯定的回答,認為“不是”和“說不清”的受訪者各占12%。而對“過去一年中,有沒有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問題調查中,52%的受訪者認為“有”,認為“沒有”的受訪者約40%,還有8%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而在“大數據”時代,對個人數據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樣,比如智能手表、運動手環之類的個人穿戴式智能設備,就有將個人健康數據上傳到服務器的功能。
調查顯示,只有44%的受訪者表示知道有這個隱患,還有40%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另有16%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消費者的投票顯示,泄露最多的是個人通訊信息,達到33%;其次是個人身份信息,為28%;第三是個人消費信息,為20%;個人財務信息有10%,排第四;個人社會關系信息第五,約8%;泄露情況最少的是個人背景信息,約3%。
在對于個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調查中,被認為最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的是網站,包括電商平臺、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等,占14%;其次是手機、PAD、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個人信息終端上的APP,占13%;第三是汽車行業,如4S店和電信服務商,都達到12%;第四是類似電子郵箱、微信、QQ之類的通訊軟件和房地產行業,包括房地產開發商、租房中介公司,達到11%。
建議:呼吁引入懲罰性賠償機制
有21%的調查者認為應對盜竊、倒賣以及不當使用個人信息的企業、個人進行嚴厲打擊。
消費維權單位倡議,要進一步細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規范合理的個人信息采集使用制度,信息、數據的采集使用必須得到當事人的授權。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
案例
網站服務器存漏洞 用戶信息頻被泄露
在個人信息泄露渠道調查中,電商平臺、門戶網站等各類網站首當其沖被消費者質疑。據了解,國內很多公司開發的軟件平臺存在各種安全漏洞。近日,網易郵箱的泄密疑云更是讓用戶驚出一身冷汗。
“我不知道騙子是怎么搞到我手機號碼的。”家住南山的楊小姐告訴記者,她曾在某知名購物網站購買過一次護膚品,結果就接到了詐騙電話。“電話里騙子把我在何時購買的何種產品都清楚正確地說出,說是商家搞活動返利,要我報卡號等信息給他。”
輕信不明鏈接 點擊了惡意程序
手機里的信息如何被竊取?今年9月份,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詐騙中心曾公開舉例,比如不法分子先通過非正常渠道掌握用戶姓名,然后給手機用戶發鏈接,鏈接里指名道姓說“你被點名了,看朋友圈誰的人緣最好。”接著惡意程序會誘導手機用戶激活設備管理器,避免用戶正常卸載。手機用戶點擊“激活”后惡意程序就會隱藏圖標,潛伏在中招手機中竊取手機中的短信、聯系人信息并發送到指定郵箱。
目前,“互聯網+”正在迅速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通過大數據的挖掘,經營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貼心的服務。但同時,消費者個人信息也越來越多地被經營者所掌握,由此也帶來了信息泄露的風險。
僅四成受訪者知智能設備有泄密隱患
為了解消費者對個人信息被采集以及大數據運用的觀點、看法,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廈門、深圳等29省市消協開展了相關網絡調查,并發布了《調查報告》。
對于“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是否更容易泄露”這個問題,有76%的受訪者給予了肯定的回答,認為“不是”和“說不清”的受訪者各占12%。而對“過去一年中,有沒有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問題調查中,52%的受訪者認為“有”,認為“沒有”的受訪者約40%,還有8%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而在“大數據”時代,對個人數據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樣,比如智能手表、運動手環之類的個人穿戴式智能設備,就有將個人健康數據上傳到服務器的功能。
調查顯示,只有44%的受訪者表示知道有這個隱患,還有40%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另有16%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消費者的投票顯示,泄露最多的是個人通訊信息,達到33%;其次是個人身份信息,為28%;第三是個人消費信息,為20%;個人財務信息有10%,排第四;個人社會關系信息第五,約8%;泄露情況最少的是個人背景信息,約3%。
在對于個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調查中,被認為最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的是網站,包括電商平臺、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等,占14%;其次是手機、PAD、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個人信息終端上的APP,占13%;第三是汽車行業,如4S店和電信服務商,都達到12%;第四是類似電子郵箱、微信、QQ之類的通訊軟件和房地產行業,包括房地產開發商、租房中介公司,達到11%。
建議:呼吁引入懲罰性賠償機制
有21%的調查者認為應對盜竊、倒賣以及不當使用個人信息的企業、個人進行嚴厲打擊。
消費維權單位倡議,要進一步細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規范合理的個人信息采集使用制度,信息、數據的采集使用必須得到當事人的授權。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
案例
網站服務器存漏洞 用戶信息頻被泄露
在個人信息泄露渠道調查中,電商平臺、門戶網站等各類網站首當其沖被消費者質疑。據了解,國內很多公司開發的軟件平臺存在各種安全漏洞。近日,網易郵箱的泄密疑云更是讓用戶驚出一身冷汗。
“我不知道騙子是怎么搞到我手機號碼的。”家住南山的楊小姐告訴記者,她曾在某知名購物網站購買過一次護膚品,結果就接到了詐騙電話。“電話里騙子把我在何時購買的何種產品都清楚正確地說出,說是商家搞活動返利,要我報卡號等信息給他。”
輕信不明鏈接 點擊了惡意程序
手機里的信息如何被竊取?今年9月份,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詐騙中心曾公開舉例,比如不法分子先通過非正常渠道掌握用戶姓名,然后給手機用戶發鏈接,鏈接里指名道姓說“你被點名了,看朋友圈誰的人緣最好。”接著惡意程序會誘導手機用戶激活設備管理器,避免用戶正常卸載。手機用戶點擊“激活”后惡意程序就會隱藏圖標,潛伏在中招手機中竊取手機中的短信、聯系人信息并發送到指定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