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亞馬遜本周召開的財報分析師會議上,公司首席財務官湯姆蘇古塔克(Tom Szkutak)公布了一項數據,顯示出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是出售商品,至少不會是直接出售商品。
蘇古塔克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稱,亞馬遜在最近一個財季出售的商品中,來自于第三方商家的銷售占比由一年前同期的36%上升到了39%。換句話說,亞馬遜在最近一個財季售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并不是由亞馬遜自己銷售出去的,而是其他商家通過亞馬遜平臺銷售出去的。
蘇古塔克接著說,亞馬遜最近一個財季的商品總銷量增加了32%,來自第三方商家的商品銷量增幅更大,超過了40%。
消費者在亞馬遜網站購物時,一般先看價格,然后再看其他消費者的評價,然后再看他是否有資格購買他想買的商品,最后去看商品下方所列的銷售商是否有存貨。 很多消費者并不在乎商品銷售商的名稱,他們認為,既然是在亞馬遜的平臺上購買的,那么商品就來自亞馬遜。
那并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因為第三方商家的退貨政策可能與亞馬遜的標準政策不同。但是隨著亞馬遜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其標準政策,這種差異似乎越來越小了。
亞馬遜為第三方商家提供的Fulfillment by Amazon服務,為非數字類商品提供的AWS服務已經不再是秘密了。亞馬遜利用同樣的方法讓它自己現有的數字基礎設施變成了網絡上的很多最流行的網站的后臺。
雖然Fulfillment by Amazon讓最小的商家也能使用亞馬遜的全球規模優勢資源,這同時也有助于增強亞馬遜的優勢。去年,亞馬遜在全球各地新設立了20個履行中心,并且計劃開設更多的履行中心,每個履行中心占地都超過100萬平方英尺。
亞馬遜在貨架上下了這么大的投資,足以讓那些貨架一直處于滿載狀態。亞馬遜通過它的物流中心發出的第三方商家的商品越多,對它就越有利,因為那樣它就不必自己去承擔商品的倉儲成本。
正如Baird Equity Research的分析師所說,亞馬遜第三方銷售業務的毛利潤率為100%。換句話說,亞馬遜需要承擔的唯一成本是它們在基礎設施、人工、運輸以及支持直銷業務所需的其他方面上的開支。
由于這些優勢的關系,第三方銷售業務將成為亞馬遜未來商業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年,包括第三方銷售服務傭金在內的所有服務收入占到亞馬遜銷售總收入的15%。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延續下去,這個占比數據肯定還會繼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