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媒體紛紛質疑油品不佳產生陰霾之際,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1月31日在北京公開表示,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但這并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我國標準不夠。
怪標準在推卸責任?
根據傅成玉的說法,目前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百萬分比濃度)以下的歐V,但全國普遍為150ppm的歐III,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
“如果從煉油設備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國家的油品質量距離歐美一流水平還差5-10年。”煉油行業內部人士坦言,“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該人士解釋,與汽車排放量相關的指標包括硫、錳、苯、鉛、烯烴等,其中硫含量是油品質量最為關鍵的因素。
如果以全國大部分城市還在執行國III標準來看,即硫含量不超過150ppm,確實比歐美的要求要松很多———歐盟和日本已經將汽柴油的硫含量要求降至10ppm,美國是30ppm。換言之,我們國家的油品硫含量是歐盟的15倍,美國的5倍。
“‘兩桶油’應該抱有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事情。”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分析指出,“不要推卸責任。坦白說,即便國家要求全國都實現國IV標準,那你中石化和中石油能保障全國市場的供應嗎?也是一下子做不到的。”
油品跟不上車排放?
“實際上,相關的標準需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油品標準,一方面是汽車排放標準。”姚達明說,“目前,汽車排放標準是高于油品標準的。”
記者了解到,我國早在2005年就發布了國家第四階段汽車排放標準(以下簡稱國四標準),該標準要求,重型、輕型車達標的最后期限分別是2011年1月1日和2011年7月1日,也就是從這兩個時間節點起,所有的新車都應該達到國四標準。
但是,讓人吃驚的是,“國IV”油品至今仍未出臺。“理論上,與國四排放對應的國四油品標準應該更早出臺,至少2005年之前就要出臺。”姚達明指出,“我們現在口頭上說的‘國IV’油品,其實準確而言,應該稱之為‘京IV’、‘粵IV’以及‘滬IV’標準,是地方的類歐IV標準。”
煉油行業內部人士向記者解釋,三地標準和歐IV標準比較接近,只是部分元素含量不統一,與三地不同的煉廠進口不同地方的油品產生細微變化所致。“也許因為現在類歐IV標準的油品仍處于試點實行階段,所以國家還沒正式出臺標準。”姚達明猜測,現在國家只統一到國III的油品。“我覺得,‘兩桶油’應該積極推動新油品標準的出臺。”
市場供應如何跟上?
實際上,即便有新的油品標準出臺,如何能在全國范圍內一下子普遍推廣也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以推廣粵IV汽油為例,廣州早在2010年7月31日推出汽油品類,但是直至目前為止,粵IV柴油至今仍未“揭開面紗”。2012年3月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總經理夏于飛曾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廣東已經具備“粵IV”柴油的生產加工能力,推出的時間為“今年(2012年)內”。
眨眼一年已經過去,“我估計應該在2013年能上。”姚達明解釋,“中石化有生產能力,鑒于生產供應、儲罐置換等原因,粵IV版的柴油上市確實要比汽油費勁。”
姚達明分析指出,以“兩桶油”目前的煉油技術而言,必須經行技術的改造,且必須是“大煉油廠的改造方可”,姚達明認為:“這是需要一定規模效應的。如果只有50萬噸、100萬噸的小煉油廠,改造成本過高,根本無法提供高標油品。”
政府能否貢獻力量?
“其實傅成玉說的也是實話,‘兩桶油’畢竟是公司,要求他們超標生產汽油是不現實的。所以,我覺得政府應該在環保上做出更多的支持。”姚達明建議指出,“例如,降低汽油中的稅。”
姚達明披露,如果要達到歐V標準,煉油的成本確實會提高,“倫敦市內的油價也不便宜,每升要13-15元人民幣,對車主的壓力很大。”姚達明說,“反觀國內,目前的油價含稅太高。原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馬富才曾經透露,中國的成品油價格中稅收比重高達45%,特別收益金、消費稅、資源稅、增值稅、城市建設稅、教育稅附加等等,稅種名目繁多。如果政府能在提升煉廠能力之后減輕部分賦稅費用,從而減輕價格的飆漲對車主的壓力,我覺得對高標號油品的推廣產生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