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年初投行的朋友聊天,他們說起這一年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不可避免有大戰。
這里原因之一是搶占上市先機,之二則是京東需要進入開放平臺這部分能夠帶來利潤的領域,而對于剛剛阿里巴巴來說,則需要將天貓品牌獨立,強化B2C概念,與京東搶用戶商家市場信任。
所以2012年上半年,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明面上價格促銷大戰,但暗地卻是各種核心數據的“意外泄露”、公關市場層面也鬧得不可開交。
而8月由京東發起的一場“打蘇寧國美”的價格大戰,卻意外激發蘇寧、國美在電商領域的斗志,騰訊也借易訊加入競爭,他們的戰爭對象很明確——京東商城。
這些后起發力的3C電商們,都選擇了同樣的一條路,自營+平臺,看上去很眼熟是不是?和他們列為目標的京東商城一摸一樣,再加上當當、1號店、亞馬遜中國,2013年平臺型電商之間,這里除了天貓用雙十一191億元的銷售規模拉大差距,其他平臺電商則將面臨一場嚴重同質化的競爭。
為何要做平臺,道理很簡單,平臺盈利模式是按照交易額提取服務費和廣告費,相對比較“輕”,毛利率相對較高,還能彌補品類短板,而3C、圖書、超市這些交易規模相當大的自營業務,毛利率卻通常較低。
毫無疑問平臺化是方向,但并不是每個電商都有能力平臺化,需要資金投入、用戶規模和資源整合能力。
看看目前上述電商開放平臺的情況:
京東商城:2011年1月推出開放平臺,今年劃歸京東CMO藍燁直接管理,物流服務系統已向平臺商家開放,今年計劃推出開放平臺廣告系統,下半年平臺業務將真正發力,其自建的物流系統、已經正在建的亞洲1號都將為優質商家服務,目前其已有13000個平臺賣家。
蘇寧易購:2012年7月推出開放平臺,上線時稱入駐的品牌和垂直類購物網站達3000多家,蘇寧易購通過收購紅孩子擴張品類,未來600個城市的配送資源都將向供應商開放。
國美在線:2012年12月,國美整合國美在線和庫巴兩個平臺,獨立出“庫巴”品牌專門做開放平臺,其支持優勢是國美強大的線下倉儲和配送支援。作為天貓前100名的入駐商家,庫巴卻選擇了退出天貓,其原因就是為了專注平臺。
易迅網:主打B2B2C概念的QQ網購2011年12月底上線,在騰訊控股易迅網后,騰訊電商將以易迅網為主打品牌,完成與QQ網購的整合,在易迅建立起來的自營體系下形成的倉儲配送和客戶服務的體系,未來會作為騰訊電商的基礎服務體系開放給商家用。
亞馬遜中國:2011年7月推出,第三方賣家除可在該平臺上開店銷售產品外,還可享受到“卓越亞馬遜物流”服務,即由卓越亞馬遜提供的倉儲、發貨、配送和售后服務,未來將助國內商品進軍全球市場。
如果說自營方面還有品類的略微差異,在平臺策略方面,同質化程度則更為嚴重,因為選擇入駐的商家有限,而他們又被各種平臺爭奪,選擇空間和話語權都比以前增大。由于商家有限,所以在不同平臺上往往是同一批商家。
而各個電商要做的事情也大同小異:增加流量和用戶轉化率、與商家對接IT系統,提供物流倉儲服務,讓商家傾斜更多的資源到自己的平臺上。這是一場耗人力物力財力的競爭,國美在線、蘇寧、易迅網還都面臨整合的難題,所以哪家能夠更大成效還很難說清。
不過可以預計的是,2013年的電商競爭格局可能會更加“無聊”,不會有前幾年如雨后春筍般的各類垂直網站、原創品牌及團購網站,電商行業在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以及電商所面臨的盈利難題,都決定了他們如果想要做大,都需要在自營+平臺同質化的模式中殺出一條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