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重組再戰江湖,零售巨頭蘇寧從殺入電商到近期圍繞電商一系列變革都給了傳統企業進軍電商一些警示。科通集團營銷總監劉宏蛟近日與記者就此交流,解讀蘇寧變革對傳統企業發展電商的借鑒意義,并根據戰略上的重視程度大小,把戰略定位分為大做、中做和小做三種。
劉宏蛟認為,蘇寧易購對于蘇寧而言絕對不是新渠道,也不是新業務,而是蘇寧集團的革命,電商作為一種新的基因,是推動蘇寧傳統體系升級和革新,走上O2O和開放平臺之路的基因。而蘇寧 “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定位,也標志著蘇寧從“傳統渠道商”向“增值服務商”的戰略轉型,“云購”的更名使可想象空間更大。
她進一步解釋稱,傳統企業做電商,所考慮的問題絕對不是新建一個體系,因為不僅新體系沒有基礎、構建難度大,更重要的是,新體系能對原有體系有怎樣的作用。作為IC元器件領域的傳統企業轉型電商科通芯城,對于科通集團而言,同樣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電商作為一個基因,推動著科通集團從“傳統渠道商”向“增值服務商”的轉型,科通芯城不僅可以帶來新的客戶群,也同樣能夠促進整個集團信息化建設的升級,真正實現增收、提效。
據劉宏蛟介紹,從1995年科通成立到2005年科通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叫科通的1.0時代;上市以后是科通的2.0時代;2011年,中國首家IC元器件自營電商科通芯城正式上線,標志著科通3.0時代的到來。之所以稱之為科通3.0,其實標志著科通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而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僅僅是傳統業務的延伸,抑或僅僅是一個新的渠道,對于科通而言,這是一個新的戰略,是革命性的創新,科通就是要做行業內的蘇寧。
據悉,科通集團和科通芯城在業務上相互補充,又相互獨立。在用戶群定位上,科通集團服務于大型客戶,而科通芯城則定位于500萬家制造型中小企業。從資源上,科通芯城共享科通集團20年線下積累包括物流、倉儲、技術支持、售后支持服務能力的資源,將其標準化后開放給中小企業。而科通芯城則獨立運營,整個科通芯城網站的開發、運營、營銷、推廣全部是找有互聯網背景和經驗的人。
傳統企業電商三模式
小做,定位新渠道。這種定位在電商上相對投入小,線上往往向線下妥協,只作為線下的補充而存在,運營上往往不會自建平臺,而是進駐平臺(淘寶、京東等)這樣耗費不大的方式進入電商。
中做,定位新業務。這種定位相對投入大,線上獨立公司運營,不受企業線下的既有體制制約,運營上一般采取獨立B2C+進駐平臺+授權網絡分銷等幾種方式進駐電商。
大做,定位新模式。采用這種定位的傳統企業在決定電商上線之前就經過周詳的考核分析和戰略儲備,把電商作為新的集團改革戰略,而不僅僅是線下的業績補充,不但線上投入大,線下也進行改造投入,線上帶動線下升級發展,線上線下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