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連鎖酒店集團(以下簡稱“7天”)日前發布公告稱,其私有化交易已達成合并協議,計劃下半年完成交割。在業界看來,無論未來7天是重新打包進入A股市場,還是謀取轉型,此番退市顯示其在資金充裕后盲目擴張引發后遺癥。
7天相關人士昨日向北京商報記者證實,7天是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的主動退市,而非被動。但事實上,由于近年來危機頻發,中概股的股價和成交量被不斷打壓,給了7天等企業不小的壓力。
資料顯示,2009年11月20日,7天正式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與之相對應的是,短短兩年多時間內,7天由400家門店數量擴至1500余家。盡管進入了飛速發展行列,但門店的大幅增加未對股價帶來太多正面影響。在最近的52周,7天最高時的股價為16.15美元,最低時只有8.1美元,遠低于發行價。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上市讓經濟型酒店開始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拼命門店擴張,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高額回報。面對資本市場的壓力以及選址的掣肘,經濟型酒店只能以加盟方式在短期內擴張。這造成加盟店的數量遠大于直營店,同時服務、衛生、安全等指標也大幅下降,最終的結果是顧客流失、利潤下降。
以中國分店數量排名第一的如家快捷酒店為例,其去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為3370萬元,同比大跌79.4%。截至去年底,如家快捷酒店全國門店超1700家。7天、漢庭快捷酒店、錦江之星分別以1500余家、900余家、600余家緊隨其后。
劉思敏表示,盲目的規模壯大不是市場競爭的有效武器,管理和服務才是經濟型酒店的根基。否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遲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