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微博上的一個熱門話題是,經營百貨的民營企業家王填建議給網店收稅,電商代表馬化騰立馬給予反擊,看來,電商給商界帶來的沖擊可不小,先是實體書店漸消失,后又是IT類市場店員倒比顧客多,到現在,連百貨店也在叫起了收稅論,可見其來勢之猛。年初市民岳小姐在商場試好了一款2400元的羽絨大衣,嫌貴的她回家通過網上代購只用1400元就到手了。在實體店看中的衣服、玩具、書籍、家電……悄悄拍下型號款式,回去轉投網店購買,既買到了心儀的商品,又享受到了更便宜的價格。隨著電商的不斷普及,實體店的商品價格日益高企,這種“線下選,線上買”的“抄碼族”迅速壯大,看似是消費者的精打細算,實則折射出實體店與網店之間的客源爭奪戰。
“抄碼族”橫行
電商笑了,傳統百貨杯具了
在媒體工作的岳小姐,去年年底收到淘寶對賬單顯示,她2012年在網上消費了2.8萬元,一家三口吃的、穿的、用的,許多都在網上搞定。“商場的東西是好,就是太貴了,衣服動輒就上千。”她年前通過網上買的那件漁牌羽絨服,只花了商場6折的錢。從去年開始,她在網上的消費和商場的消費比變成了8∶2。不少愛逛街的女同胞都有過岳小姐同樣的“抄碼”經歷。“以前會乘試衣間試衣服的機會,快速地記住標牌上的貨號,現在有了智能手機,拍下來就行了。”市民王小姐告訴記者,同樣的貨品網店價格大概在6~8折之間。
玩具也是如此。近日,市民閻先生為孩子從淘寶上購買了一套大圣牌450片裝的工程智慧片,加上運費花了255元。而同樣的玩具在樂和城某玩具城的售價是網上的一倍多。此外,受到網點沖擊的還包括數碼產品等電器、圖書、家居產品等,以至于許多實體店老板直呼“壓力山大”。“抄碼族”橫行,只是電商沖擊傳統百貨市場份額的冰山一角。
電商vs傳統零售
傳統中低端服飾零售最受傷
如果說電商搶占了百貨業的日常銷售份額,那么首當其沖的就是服裝行業。以長沙五一商圈為例,受電商沖擊最大的要數中低端定位的賣場和商品。走中低端路線的黃興南路步行街,云集了眾多年輕人喜歡的時尚潮牌,服飾價格多在兩三百元,去年以來,原本約30個時尚品牌店鋪已經關張了五六家。而新世界百貨的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去年五一商圈各大商場做活動的力度和頻率都創了紀錄。就連很少做活動的平和堂也頻頻降下身段,做起了打折促銷活動。據了解,2012年國內多家券商機構都下調了百貨業的評級。
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淘寶還是其他網絡平臺,服裝鞋帽是網購第一大種類。2011年以前,低端、單價不足100元的服裝產品占據網購服裝市場大部分份額,如今200元~400元中端價位品牌、時尚休閑類服裝銷售增長已超過低端產品,這類產品往往個性化特征明顯,以時下的流行趨勢為賣點,因此產品生命周期較正裝、家紡類產品短很多,更新需求非常旺盛,大大增加了傳統服裝企業的庫存消耗,也增加了傳統線下渠道銷售的難度。
取代還是共存?
“錯位競爭”或是長期共存模式
電商一路高歌猛進,傳統百貨步步為營,記者調查發現,諸如“電商‘逼宮’傳統百貨”,“傳統百貨將成為下一個消失的業態”此類危機論在網絡上不絕于耳。對于此種觀點,湖南商學院教授柳思維觀點很鮮明:“傳統百貨消亡?這在短期內是不現實的。電商與傳統百貨之間的關系,我想應該不是相互取代的,應是互相補充。品牌的推廣不能脫離傳統渠道的傳播,通過傳統渠道來推廣品牌,借助電子商務打開市場,兩者相互補充,并長期共存。”
他認為,線上線下定位不同,傳統百貨定位更高端客群,以長沙運達美美店為例,2012年在國內奢侈品市場年增長降至7%的背景下創造了30%的增長,強調購物體驗的營銷模式助其實現逆勢增長。而傳統百貨“一站式購物”集餐飲、娛樂于一身,這是電商無可比擬的。電商則主要吸引低中端客群,以價格取勝。雙方取長補短,“錯位競爭”效果會更好。傳統百貨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要利用網絡優勢,長沙傳統百貨平和堂、王府井、友阿集團、通程集團等紛紛試水電商,并通過線上推廣信息,線下積累客戶資源。而以蘇寧為代表的電器零售巨頭則在今年初拋出了“云商”概念,提出“電商+店商+服務”的新模式,試圖搭建線上線下百貨零售王國,這或者代表了未來中國零售業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