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店鋪轉讓成為業界關注的話題。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堪比線下實體財產的經濟價值。那么法律上對于“網店”這種所謂的“虛擬財產”到底是如何規定的,為何網絡服務提供商對于“虛擬財產”的自由流傳普遍較為謹慎?
店鋪轉讓或有法可依
《淘寶服務協議》條款約定了淘寶公司向注冊用戶提供平臺服務(包括提供“網店”供用戶使用),用戶則需遵守協議中的各項要求在平臺上進行交易行為。
可見,基于上述協議,網店本質上是淘寶平臺依照合同規定提供給賣家的技術服務。具體而言,賣家有權享受平臺的技術服務,作為對價,賣家須接受平臺規則的管理,按照平臺要求使用網店服務。如此一來,店鋪轉讓的法律依據就很明顯了。
店鋪信譽成轉讓掣肘
既然法律上店鋪轉讓沒有障礙,那么為什么目前為止完全自由的店鋪轉讓仍然沒能實現呢?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延來律師認為,主要原因來自于店鋪信譽問題,與店鋪一并轉讓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這家店鋪之前積累起來的信譽和評價,要知道信譽和評價具有強烈的人身依附性,如果網店的主人換了,新的店主還能否維持之前的信譽和評價就是個未知數了。
從網購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其基于店鋪信譽進行購買行為,但如果這種信譽無法確定地指向某一固定的店主(賣家),消費者會對此失去信任感和忠誠度,而信用和支付恰恰又是電子商務的兩大基石,因此淘寶平臺在店鋪轉讓方面持審慎態度是有一定必要的,也是對消費者負責的。
設置轉讓門檻
事實上,在目前平臺不支持轉讓的情況下,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第三方中介和平臺開始促成網店的自由轉讓,只是這種轉讓只能轉讓網店的管理權限(密碼),網店的經營主體無法變更(類似于買二手房但無法做過戶登記),這就足以體現網店轉讓旺盛的市場需求。
為實現自由轉讓同時將負面效果降到最低,張延來建議,梳理有代表性的轉讓模型,針對性給出完善的法律轉讓文本,減少因轉讓手續不完善導致的糾紛。同時,設置受讓方考核機制,延長轉讓方的退出期限,并引入第三方擔保,通過第三方強化對網店轉讓雙方的考察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