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CEO馬化騰在京接受多家媒體采訪,并從微信商業化、公司內部競爭、微信國際化、騰訊電商等多個方面回答了記者的提問。自然,微信成為了此次記者們發問的焦點,而馬化騰則也是首次較為系統性的闡述了包括微信在內的整個騰訊的產品線布局。現在,搜狐IT選取了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摘錄如下。
微信商業化之路:更希望去做平臺
馬化騰稱,海外其他同類產品比微信走早大半年時間,它們在增值服務、移動社交及游戲方面的商業模式已比較清晰,而騰訊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務必是體驗比較好我們才會正式對外發布。”“過去像O2O、微團購這種嘗試也有很多聲音,外面的聲音、猜想比我們還著急,往往幫我們想了很多點子,其實我們動作也沒有那么快,這里面還是相當復雜的,因為涉及到線上線下整合;你是選很多行業一起上還是說垂直砸在一個行業里面做深,這里面都有不同的選擇點。這里面也有一些彎路、也有一些經驗教訓,但是我們還在努力拓展。”
“總的思路我們更希望是做成一個平臺,不要說自己去把某一個行業做得太深。”馬化騰表示,“最近也有很多好的手機應用,像手機打車、微信賣書,以及基于微信的電商或文學網站,作者不一定依賴于其他現在的網絡文學網站,作者可通過微信直接面向用戶和訂戶,用戶想看下一段內容,只要愿意付費,作者就可寫給用戶并直接送達給用戶。這樣,微信就成了內容制造者和終端用戶的一個橋梁。”
“也有很多自媒體說我不用你付費,我直接就發出去(但是帶廣告)。我也看到我們以前有一個前同事程苓峰也在嘗試,他寫了很多東西,他也希望能夠打造一個自己品牌的自媒體,甚至在里面可以直接賣廣告,廣告直接跟著文章走,這都是微信之前沒有想過的一些新的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構造一些很簡單的規則和網絡層的這種連接,然后(將)復雜的商業模式交給外面的合作伙伴或者是個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戶群,我覺得這個生態會比較健康”。
微信的開放與接入準則:理論上無限制
對于微信的接入準則,馬化騰稱自己在理論上都可以接受。“其實新浪微博也有接入的,它也可以轉進來的,我們都是開放的,理論上沒有太多的限制,頂多是說我們還不成熟,還在測試。”“我們的API和接入的規則,其實現在還沒有完全定得下來。”
馬化騰強調,自己正在平衡開發商與用戶間的關系。之前,好多微博大號把微信當做媒體營銷渠道。“然后寫一個文章非讓你做一個心理測驗,然后就往朋友圈轉。一下子把用戶的朋友圈刷得根本看不得了,所以那時候就采取措施要停掉。”“一邊是開發商,開發商巴不得你幫我發得越多越好,越容易發越好;一邊就是用戶,當然還是用戶最重要。”
同時,他還透露,下一個版本的公眾帳號將在消息對話方式的基礎上增加菜單方式的選項,并會提供更多的接口。“讓用戶開發一個基于微信的公眾號,比開發一個原生態的App應用程序會簡單得多。”“基于HTML5,基于微信的對話體系,跟它的后端連起來,然后也很容易維護,甚至在手機上都可以維護、編輯。可能這樣的話就把這個底層做通了、規則做好了。”但是,馬化騰也坦言,這一嘗試將“會演變成什么樣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因為發現很多用戶都很有創意”。
微信與QQ的關系:完全可以共存
與QQ不同,微信是沒有在線和離線的概念,所以它還不完全是一個即時通信。“即時通信最重要的特點是在線,是online還是Offline立刻告訴你。”其中的原因在于,微信基于手機,而“手機上其實肯定是在線的,你離線和在線意義是不大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拋棄,而且不想有這個隱私,因為看你在線他知道你一定收到或者說一定會讀”。
馬化騰表示,“其實微信跟QQ的關系非常密切,首先它一初始的關系是QQ導過去的,然后目前絕大部分的微信登錄是用QQ號和密碼。”所以,“絕大部分還都是QQ的用戶群,只是他的體驗升級了,在純手機的體驗升級了。”微信與“整套騰訊的體系、網絡息息相關,這里面是充分耦合不可分割的,所以不存在什么獨立不獨立上市的問題。”
而對于微信能否超越十年前QQ這一問題,馬化騰并沒有做出正面回應。他表示,目前,“微信增長和手機QQ增長速度還真的差不多,手機QQ稍微改善一點,這個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強的。”微信與QQ的關系就好像你有兩套大社交網絡,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不同特質來各自接各自的任務去試”,“你沒有必要就完全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因為這里面很多的機會還要試了才知道的,就好像有兩個城市,你說北京、上海是不是哪個超越哪個,那個城市就廢了,不要了,這也不現實。”現在,“手機QQ的改版是跟著微信踏出來的成功案例來去改進的,因為原有的這種模式不適應手機了。”
同時,馬化騰認可微信團隊與QQ團隊的相互競爭。“(兩者)多少有點兒競爭心態,我確實有鼓勵,互相學習吧。”“QQ上有很多的責任以及它承載著很多的業務,以及它跟PC的互聯互通的轉變,其實也要本身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有一些項目是大家分頭承擔,也不一定差異化。”同時,自己也“不會強調有什么差異化,但是它們可能事實上承擔不同的東西,可能一出來就是有點兒差異化。”
微信與電信運營商的關系:人們應該看到其中的雙贏
對于運營商,馬化騰坦誠這的確增加了電信運營商的成本。“他(電信運營商)要搭很多的基站,因為以前的話音和不算太多的短信,它對基站、基礎設施網絡壓力的承載,其實還不算太大,或者說原來的設計是按照這種模式設計和采購的。現在,你的數據流量增加太大,他原有的,不管它的網關、它的基站信令的資源,確確實實他原來的建設就沒有按照這個考慮,會不夠用。這個時候他會有怨言說能不能再優化,否則的話甚至會影響到電話都打不通了,這個他會很難接受。”
但他強調,“(微信)是大勢所趨,未來一定要走向合作這樣的方式,”而其與前者的內容“完全不重合”。“所以說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去簡單比較和所謂談替換,還是不太準確的。”不過,慢慢的,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一個“雙贏”。微信所帶來的數據流量的增長盡管會增加運營商的負擔,但“我們都明白這個過程,但是確實這是大勢所趨,因為用戶需求放在這里,運營商也在拓展數據業務,真的有需求來了,其實應該更高興、更加增加建設。”
騰訊未來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布局:難說先后之分
馬化騰表示,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當然最重要的目前我們還是專注在微信上面這一塊兒,因為這個是時機不等人。”但是“我覺得這個很難具體排序,因為它們不是分裂的,它們可能是各自去聯合,有自己的產品,也有他提供這個模塊,來嵌在這個平臺性產品里面一起給用戶,大概是這樣的。”
“包括很多你現在微信里面看到的功能,其實是公司其他團隊一起做的。比如說語音識別、搖一搖識別音樂,都是我們以前研究院的成功。”“以前,研究院也是為搜索做,我們發現這個可以整合,包括以后我們的搜搜的識別,包括以后你可能真的問一句話,接著再問,后面怎么理解你這個意思,要什么信息都可以用我們搜搜一些積累的技術,通過微信這個接口提供給用戶。那更不要說我們剛才講的很多游戲平臺的開發,包括在社交網絡的開放平臺的一些經驗,甚至包括地圖,地圖原來也可以跟微信做很多的深度整合。”
騰訊的國際化問題:我們要比國際巨頭們更快
馬化騰稱,“過去中國所有的互聯網模式都基本上從美國拷貝過來,每一個都是,所以你再返回去的時候幾乎不可能,因為別人比你成熟,你已經時間比較晚,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看到移動互聯網這個浪潮席卷全球的時候,其實很多國際的互聯網巨頭也沒有準備好,這樣的話確實是給中國企業一個蠻好的機會。因為其實在亞洲的移動手機來說,一定程度上是比西方還快的。”
作為騰訊來說,“我們也是跟Line一樣,在同一個月內,在美國也是設立辦公室,在加緊去拓展歐美市場。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國其實可能是最難的,所以現在還很難說,因為當地最強的就是Facebook。可能競爭是要按天來計算的,都是生死時速,每天都在計算的這樣一個競爭場景,我們也希望能夠盡一把力,成和不成可能這輩子就這個機會了。”
而就海外投資這個問題而言,馬化騰稱自己“最成功的是投資美國的Riot Games,做了LOL(英雄聯盟),這個是目前全世界第一大在線游戲,已經超過魔獸世界很多了。”對于投資對象的選擇,他表示自己“更可能看中的是制造內容,也就是知識產權上游能制造內容的公司,當然也有技術型公司”。
對為何重視內容,他解釋成“因為知識產權的創造要在人們心目中受歡迎是很難的事情,所以你看到現在很多電影不斷地翻拍以前老的”。同時,“因為現在的投資越來越大,用知識產權結合做內容的開發,是成功率和把握度是比較高的。比突然間隨便編一個故事投資回報率會大大不同,因為沒有投資者會花兩億美金會投一個你都不知道成不成的。”“所以對內容產業來說,上游知識產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騰訊的互聯網金融布局:潛力遠未被挖掘
“純互聯網行業,是遠遠沒有反映互聯網真正的意義。”在馬化騰看來,“互聯網的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給很多傳統行業來講,甚至不亞于電的發明對所有傳統行業的改變。”
金融業是一個很深的產業,其實在網銀、第三方支付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創新的,而他們當中就包括電子商務B2C的供貨商。“他在給你提交了很多貨之后,這個貨品能不能成為抵押品成為貸款的信用呢?那它能不能通過在途貨物產生的信用,因為你的體系知道這個貨在你手上的,所以應該可以貸款出來的。過去你跟銀行提,銀行說我沒有你的數據,我怎么知道你的貨在哪兒,沒人敢貸給你,但是現在有互聯網信息系統,他知道這些東西逃不掉的,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就很容易知道你的信用,就敢貸給你。你也還得起,你還不起就可以把你的貨扣下來,所以他是可以做這些新的事情了。”
對于此次入股第三方支付,馬化騰稱自己是“小股東”,“我們是作為一個資源方來參與的,我們不是大股東,因為也規定每個股東不能超過20%,所以很多家來支持。”
騰訊的電商版圖:已找到一個著力點
馬化騰坦然,“我們電商其實走了很多彎路,因為C2C確實很難做,淘寶的網絡效應很強,我們按過去拍拍的思路是很難打贏的。所以我們做了B2C,然后收購了易迅的B2C跟我們平臺整合之后,就發現找到一個著力點了”。但是,“B2C的毛利率確實是很低的,從財務數字來看,的確會影響整體的利潤率。”
對于這項重資本的投資,他稱“幾家(電商企業)都是有共同點,就是說通過大量地賣貨吸引用戶的忠誠度,變成一個入口,然后再疊加一些開放平臺的高毛利的、非標準類。像衣服這些都是非標準類的產品,通過非標準類、高毛利來掙錢,標準類不掙錢,鋪流量獲得平臺的普及度,就是這樣的思路,跟大家有點兒不一樣,我覺得還是算找到了一個方向,未來還是堅持做下去,我認為通過互聯網解決零售問題是很大的一塊兒需求,衣食住行的很大的一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