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馬云即是大腦,又是CEO,大腦常不受四肢約束直接指揮阿里巴巴的拳頭,使阿里巴巴偏離現實。調整后,三級火箭的權力架構得以制度化,讓四肢修正大腦的作用得以加強。
先講三個題外話。
第一個題外話關于原土豆網創始人王微。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看到一個消息:王微出來創業了,做中國版的皮克斯。憶及王微離職前的閑聊,我詫異了。
我當時問他:下一步想干什么?王微答:退休了,寫專欄不錯,想試試!我笑了:稿費千字多少元?便宜的話,就在我們報開個欄目,貴的話別來了,我們付不起。王微回答:反正不缺錢,多少不重要,都好。挺有誠意的樣子!
第二個題外話關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比爾?蓋茨2000年就不擔任微軟CEO了,接任者是鮑爾默。但提起微軟,最先想到的人是比爾?蓋茨,就象最先想到的微軟產品是Windows。盡管鮑爾默也算創始人之一,當CEO十余年了,比爾?蓋茨已經搞了十年慈善,但微軟最有勢力的人,還是比爾?蓋茨。
結論一:只要比爾?蓋茨在世,微軟一哥就是比爾?蓋茨。
微軟這些年流年不利,被雅虎超越,被谷歌超越,失利PC互聯網;被蘋果超越,被FaceBook超越,失利移動互聯網?!肮韫群1I”失去了往日的犀利。大家算賬時,一致指責鮑爾默,認為就是他的愚蠢葬送了微軟。
用腳趾頭想想,難道微軟一哥比爾?蓋茨真的只做慈善,甩手不管微軟了?
結論二:送死你去,背黑鍋還是你來。
第三個題外話關于聯想創始人柳傳志。2000年聯想拆分為聯想集團與神州數碼,兩位接班人分別是楊元慶與郭為,但聯想老一輩的身影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決定聯想集團與神州數碼戰略最后裁定力量。
直至柳傳志于2011年最終決定不再擔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李勤于2008年不再擔神州數碼任董事長,楊元慶與郭為先后成功MBO,歷經十余年,所謂“聯想交接班”才順利完成。
形成今日之格局,有賴于兩個條件:一是聯想老一輩有了更大的事業,即聯想控股,柳傳志因之從企業家轉型為資本家;二是新勢力的形成,有人才有山頭,歷經十余年,聯想集團的人已是楊元慶的人,神州數碼的人已是郭為的人。
前述內容與下文內容無關,大家不要想歪了。
閑知少敘,言歸正傳,現在講講阿里CEO在阿里體系內的位置。
要理解阿里CEO的位置,得先理解調整后的阿里集團的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
阿里巴巴的管理模式與其他所公司的管理模式都不同,而最令人好奇的是坐在CEO位置上的馬云。用馬云自己的話說:一個ET的人坐在了CEO的位置上。
阿里巴巴一位員工則這樣解讀阿里巴巴的運行體系:馬云是阿里巴巴的大腦,天馬行空,不受現實約束,什么都敢想、能想,大多震撼人心,離現實很遠。
馬云自己也曾經說過:阿里巴巴如果按我的想法,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早就不存在了。
幸運的是,阿里巴巴除了馬云這顆大腦外,還有四肢。四肢的作用是負責將阿里巴巴從天馬行空的、天才式幻想的、不切實際的幻境中拉回到現實中來。
很長一段時間時間內,四肢由四個人扮演,這四個人分別是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首席財務官蔡崇信,首席技術官王堅,首席戰略官曾鳴。具體的業務部門則是阿里巴巴的拳頭。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阿里四肢由不同的人構成,早期由吳炯、蔡崇信、關明生、李琪四人構成。最后階段,則由彭蕾、蔡崇信、王堅、曾鳴、CMO王帥、CRO邵曉峰、首席數據官陸兆禧組成。
阿里四肢,讓阿里巴巴從馬云的美好狂想中回到堅硬的現實,不致偏離現實太遠,在經過“阿里四肢”修正的“馬云路線”上開展阿里巴巴的具體業務。
馬云從CEO的位置上抽身之后,彭蕾出任微小金融CEO,陸兆禧出任阿里集團CEO,不是為了改變“大腦、四肢、拳頭”三級權力架構,而是為了固化“三級火箭”:馬云是大腦,戰略決策委員會是四肢,彭蕾、陸兆禧為代表的管理執行委員會是拳頭。
三級架構以前沒有明確劃分,調整后用組織架構進行明確劃分。
過去馬云既是大腦,又是CEO,大腦常不受四肢約束直接指揮阿里巴巴的拳頭,使阿里巴巴偏離現實。
阿里集團設立新CEO,意在打造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目的是使阿里巴巴既能保持偉大的狂想,又保持強大的執行力,而新CEO就是負責將偉大的狂想與強大的執行力聯接起來的人。
“三級火箭”就在那里,CEO應該算什么,大家一定會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