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出現絲絲曙光:中國政府提出光伏“救市”新政,日本、英國等海外新興市場出現新一輪搶裝潮,股神巴菲特宣布斥資百億第三次投資光伏電站項目……一系列動向讓不少業內人士紛紛預期,光伏行業可能已經熬過最壞的時期。光伏產業真正告別“寒冬”了?還是這僅為“曇花一現”?
頻現回暖跡象
經過兩年“寒冬”的光伏產業,今年可謂頻現回暖跡象。
進入2013年,江蘇中盛光電公司也拿下不少海外大訂單。生產總部位于泰州新能源產業園的中盛光電集團對外宣布,企業為美國市場新研發設計的多晶組件已通過ETL (測試實驗室公司)1000V權威認證,即將亮相美國太陽能光伏市場。此前,中盛光電推出的交流組件已在北美地區成功上市。不僅如此,中盛光電承建羅馬尼亞最大的5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群,中標奧地利商業屋頂、美國科羅拉多州電站等一批項目,還進一步拓展了澳洲、東歐和南非等地市場。
無獨有偶,據媒體報道,位于新余市的瑞晶太陽能科技公司計劃在近期恢復5條電池片生產線,目前正在開始招聘生產線員工;而上饒的晶科能源公司今年訂單已經排到7月份。江西賽維 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佟興雪也表示,為應對明顯增加的訂單,春節過后,賽維LDK制定了1200人的招聘計劃。
隨著國內市場的拓展提速,江蘇多家重點光伏企業的產品產量和價格都出現回升趨勢。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月,無錫尚德公司、海潤公司等5家重點光伏企業內銷23.3億元,環比增長37%,占當月銷售總額的76%,環比提升4個百分點 。連云港晶海洋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今年接到30兆瓦訂單,自今年2月10日開始滿產運行,員工由去年的700人增加到1000人,這家公司自去年7月重點轉向國內市場,內銷份額上升10個百分點。
訂單的放量增長大大提升部分廠商的信心。據業內人士介紹,今年年前,多晶硅就已經悄然提價。江蘇保利協鑫公司率先漲價,從最底部的110元/公斤提至125元/公斤,春節后提至150-180元/公斤;在臺灣地區,一線電池廠商已計劃將其產品價格提升5%到10%。隨著多晶硅價格上漲,下游的硅片、晶硅電池、組件價格都小幅度攀升。根據光伏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太陽能級多晶硅提價明顯,年內提價幅度達15%。經歷了寒冬的光伏產業,從今年2月份開始,全球光伏產品的價格在企穩回升,企業用工量在快速增長,這說明市場已經有回暖跡象。
市場回暖,在股市中立即有了回應。春節休市期間,國內太陽能企業在境外市場出現較明顯的上漲,其中美股大全新能源上漲24.2%,江西賽維上漲20.5%,浙江昱輝上漲20%,保利協鑫在港股市場兩日也錄得10.6%漲幅。
國內外環境向好
企業訂單的增加,離不開國內政策大力支持。我國接連出臺了多項光伏政策啟動國內市場,如一攬子并網、補貼配套政策,敞開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強制光伏發電并網,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光伏電站建設等,推動國內市場擴容。
前段時間,在北京結束的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發電量的大幅增加是今年能源工作會議的亮點之一。2011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201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首次將光伏發電列入計劃中,當年的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增加到700萬千瓦,2013年提出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是2012年新增裝機規模的2.5倍。最新發布的《2012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預計,未來3-5年,我國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值有望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速。一名行業人士分析,若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光伏產業將從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汲取更多動力,把節能與消費相結合啟動太陽能產品下鄉,啟動家庭自給式太陽能產品的應用,真正激發出市場潛力。
國內市場大力支持,國際市場環境也逐漸“向好”。其中,亞太新興市場的崛起,功不可沒。全球知名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的研究顯示,2012下半年,亞太地區的光伏產品需求較上年預計有80%的增長。NPD Solarbuzz還預測,2013年,亞太地區光伏市場需求有望增長至135億瓦,同比上漲50%。
在日本、英國等海外新興市場也出現新一輪搶裝潮。近日,美國CEC發布了最新美國市場光伏裝機統計顯示,2012年四季度全美共安裝總量接近320萬千瓦,高出2011年的190萬千瓦,美國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也從7%提到了10%;進入2013年,美國光伏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被拓寬。在日本方面,日本光伏發電在其電力結構中的整體比重較小,其發展的潛力不容小覷。有分析指出,在2011年3月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日本加大了在光伏發電領域的投資與建設力度,預計到2016年日本累計裝機將超1850萬千瓦,2012-2016年需新增光伏裝機1400萬千瓦左右。
回暖的市場跡象,也被投資家們及時捕捉。1月2日,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斥資25億美元,從美國陽光電力手中購入光伏電站項目之舉,引發多個資本市場的光伏概念股表現活躍,中國的A股和H股市場相關概念股也一度為之躁動。對于光伏板塊后市走向,國信證券分析師認為,去年國內光伏制造業中許多中小型光伏企業停產或減產,使得產能過剩問題得到部分解決,行業供給面將持續向好,加之政策激活效應帶來的需求攀升,行業整體觸底反彈基礎已形成。
告別“寒冬”尚待時日
光伏行業真的告別“寒冬”了?答案是:未必。不少專家形成共識,行業是否全面回暖仍有待歐盟“雙反”結果及國內政策推進力度。
保利協鑫旗下的江蘇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多晶硅價格屬正常反彈,當前價格遠低于國際一流多晶硅廠家的成本,此次多晶硅漲價主要緣于硅料漲價,很難說意味著光伏行業的反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光伏產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去產能化及產業整合雙重進程將并行出現,行業全面回暖可能要推遲到2014年。東興證券分析師認為,盡管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仍將穩步增長,但全球光伏產能已超500億瓦,仍大大超出整體市場需求量。這意味著,除非去產能化過程出現突進現象,否則消化過剩產能仍不可能一蹴而就。
3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發改委已下發《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意見稿。此次公開的意見稿建議,不同地區的上網電價下調程度不同。分析師解釋,執行分布式補貼政策的原因是,國內不同地區日照條件有區別,青海、內蒙古等地每年的光照時間長,補貼就相對少。自發自用這部分,原來之前期待的政策是0.4元/度—0.6元/度,現在可能只有0.35元/度到0.4元/度,而且這次明確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由電網按照當地脫硫脫硝電價售出,不存在補貼,而之前的預期是與自發自用部分一樣享受補貼。業內人士分析,國家的意圖還是要進一步淘汰過剩產能,洗牌是行業主旋律,因此補貼力度不及預期很正常。
除此之外,歐盟“雙反”追訴期也于本月確立,國內光伏產業正面臨又一輪“倒春寒”。
3月5日歐盟委員會表示,自3月6日起,將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強制進口登記,這意味著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追溯期確立,即在6月6日當歐盟裁定雙反稅率以后,也將對這三個月進口歐盟的光伏產品追加稅率。有光伏企業人士表示,歐盟設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強制登記日,實質上等于變相宣布了確立追溯期,這肯定會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洲。之所以說“強制進口登記”最為棘手,緣于其可能引發歐洲光伏進口商恐慌性拒絕中國光伏產品。此外,“強制進口登記”是面對所有光伏產品的,較原先僅針對中國光伏電池、玻璃的范圍擴大了。這無疑對正在復蘇的中國光伏產業是一個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