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聯系兌換外幣,余先生發現自己被騙后,將提供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寶告上法院,杭州西湖區法院最終駁回了余先生的訴訟請求,昨天案件已正式生效。
余先生這才恍然大悟,從一開始,自己就一步步落入了騙子精心設計的陷阱里,4.1萬元人民幣也打了水漂。
買家身份“撲朔迷離”
2011年的9月,余先生在網上與一位叫“撲朔迷離”的網友商定,用支付寶進行小額的貨幣兌換,以用作對方支付學費。
正常的程序應該是,由“撲朔迷離”通過支付寶的擔保功能向余先生的支付寶賬號打入4.1萬元人民幣,余先生再通過銀行向“撲朔迷離”支付等額的49.7萬日元,“撲朔迷離”收到日元后對支付寶進行確認收貨,此時款項才能真正打入到余先生的支付寶賬號中,完成交易。
2011年9月8日晚上8點07分,余先生看到自己的支付寶賬戶上出現了4.1萬元人民幣,付款人姓名為“戴某”。
余先生沒仔細看,就認定“撲朔迷離”已經將錢打入到自己的支付寶賬戶,于是立即將49.7萬日元打入了“撲朔迷離”之前給他的郵政銀行賬號,并等待對方確認。
但余先生卻發現,付款人“戴某”遲遲不確認,還催促余先生退款。
西湖區法院審理此案的法官昨天也借余先生的官司提醒廣大網民,在網上進行交易的時候一定要對對方的身份進行有效地核實,對網上交易提高警惕,以免重蹈覆轍,造成財產損失。
其實早在2009年,支付寶就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買家和賣家提高警惕,嚴格執行支付寶的交易流程以防范類似的第三方欺詐風險,只不過以前騙的大多數是貨物。
以往騙子慣用的手法是通過在線聊天工具與買賣雙方取得聯系后,引導買家付款給賣家,卻讓賣家發貨給自己(即詐騙方),導致買家付款收不到貨物,賣家發貨收不到款項。
而像余先生遭遇的這種新的第三方欺詐行為更具隱蔽性。騙子的手法雖然有一定的欺騙性,但支付寶風險控制人員表示,買賣雙方,尤其是賣家嚴格遵守支付寶的交易流程,這樣的風險是完全可以被規避的。
余先生和戴某溝通后,才發現他們雙雙被“撲朔迷離”給騙了。 原來,這個叫“撲朔迷離”的網友利用了支付寶交易中只通過賬號和密碼來識別用戶指示的操作方法來進行詐騙。
“撲朔迷離”同時與余先生和戴某聯系,確認雙方有兌換貨幣交易意向后,一步步展開詐騙:
第一步:“撲朔迷離”與余先生聯系,取得余先生的支付寶賬號,答應余先生會將4.1萬元人民幣打到這個賬號上,并將用于接收兌換的日元的銀行賬戶告訴余先生,而這個賬戶其實是“撲朔迷離”的,并不是真正要兌換貨幣的戴某的。
第二步:“撲朔迷離”與戴某聯系,把余先生的支付寶賬號告訴戴某,讓戴某將人民幣打到這個支付寶賬號上,承諾收到人民幣后會立即將日元打過去。
第三步:余先生看到戴某打到支付寶上的4.1萬元人民幣,認為是“撲朔迷離”支付的,于是立即向“撲朔迷離”的銀行賬戶打入49.7萬日元。
最后,“撲朔迷離”收到余先生的錢后,就立即消失了。
戴某由于沒有收到兌換的日元,要求退款;而余先生已經通過銀行匯款,因此不同意將錢退還給戴某。
雙方僵持不下,4.1萬元人民幣就一直扣在支付寶里,誰也拿不走,余先生同時面臨被戴某告上法庭的的尷尬局面。
余先生分析認為,這個騙局之所以能夠得手,主要是因為支付寶的擔保交易過程存在著重大漏洞。
比如,在交易過程中不能確保交易雙方的真實身份,只要有支付寶的賬戶就可以進行擔保交易。對交易雙方身份及交易情況都不做審查,沒有履行受托人最基本的任務,導致支付寶線下溝通的雙方可能與支付寶線上交易的雙方不一樣,這個信息不對稱就讓行騙者有機可乘了。
支付寶方面認為,這并不是技術“漏洞”問題,因為《支付寶服務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和《爭議處理規則》中明確提到“只有本人可以使用支付寶賬戶, 本人對使用該賬戶及密碼進行的一切操作及言論負完全的責任。”而且《協議》中明確約定因交易所產生的任何風險由用戶與交易對方承擔。
西湖區法院審理后認為,支付寶是支付寶公司提供的線上交易工具,用戶利用支付寶進行擔保交易支付時,支付寶公司僅提供支付的網絡技術服務和支付平臺,而非 交易平臺。支付寶的擔保交易功能,并不是擔保法意義上的擔保,其主要是指支付寶為淘寶網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的交易雙方乃至線下交易者提供代收代付的中介服 務,這個功能主要解決的就是網上交易買家先付款還是賣家先發貨的信任問題。
另外,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支付寶的服務協議,支付寶公司并沒有對交易的詳細情況進行實際情況審核和擔保交易安全的義務,而是只對交易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和確保支付安全的義務。
也就是說,支付寶只根據賬戶名和密碼來進行支付指令的處理,并不需要考慮支付本身的有效性、網上支付雙方是否為真實交易主體以及相關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誰交易、怎么交易,都由交易雙方自己選擇,自己判斷,自己負責。
法院同時認為,在這個事件中,余先生在接到款項時并沒有對付款方的身份進行及時核實,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疏忽。
而支付寶本身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盡量保障用戶的交易安全,如要求實名認證、提供留言等溝通渠道,也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給予提示,所以法院在審判中認為余先生被騙的事實與支付寶所提供的服務之間并不存在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