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貿領域,訂單增長30%甚至50%并非天方夜譚。一些外貿人利用電子商務這一平臺,讓飽受成本激增困擾的“中國制造”煥發了新機,讓高增長成為事實。
傳統的外貿操作方法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隨著國內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標簽正漸漸褪色,但外貿電子商務卻趁機異軍突起。據統計,2012年整個外貿B2C商家對消費者的營收達到200億元。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電子商務相較于傳統的外貿營銷模式,具有中間環節較少、價格便宜等優勢。不過,由于軟、硬件的局限性,未來電子商務能否成為外貿營銷的主流仍待觀望。
外貿電商異軍突起
1億元人民幣的訂單,銷售消費類電子產品,一家剛成立數年的小公司……這些詞好像無法放在一起。但是,當這些詞和電子商務放在一起,就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2006年,湖南海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成為ANKER品牌國內唯一授權經銷商,商品主要包括筆記本電腦充電器、充電電池、鍵盤、鼠標等。經過幾年打拼,如今海翼電商的海外市場已經覆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多數歐美國家,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人民幣。
而在幾年前,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外貿并不被人看好。敦煌網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樹彤回憶說:“我記得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電子商務這種營銷模式有疑問,而在今天,按摩椅、沙灘摩托車等很多產品都利用電子商務渠道走向全世界。”敦煌網作為在線外貿交易平臺,2012年訂單客單價明顯加大,其中大于1000美元的訂單數增長35%,大于2000美元的訂單數增長53%。國內商戶銷售額和訂單數普遍受益,平均商戶銷售額增長30%,平均訂單數增長40%。
這并非個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網絡貿易與網絡營銷部主任張周平向國際商報記者表示,近幾年,運用于外貿領域的電子商務發展迅猛。2011年中國外貿電商交易規模增長率達到40.6%,2012年全年外貿B2C營業額達到200億元,并且形成了敦煌網、eBay、阿里全球速賣通、中國制造網、環球資源、ECVV等多家電子商務企業分利外貿的格局。
擴規模之題待解
“電子商務優勢明顯,是未來外貿企業拓展銷售渠道的一種趨勢。”商務部研究院中貿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李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隨著國內綜合成本上升,國外市場對價格更加敏感,“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原有優勢正在漸漸失去,但這卻為電子商務的崛起開辟了道路。李健表示,傳統的外貿模式經過工廠、外貿公司、采購商、經銷商等多個環節,產品利潤大部分被中間商拿走。縮短銷售鏈條、壓縮中間環節成了維持“中國制造”優勢的當務之急。而且,在產品展銷方面,展會的成本和門檻相對較高,電子商務具有365天低成本展示產品的優勢。
敦煌網副總裁張永捷對記者表示,當前外貿市場低迷,外商采購量有限,外貿訂單呈現出量小、零散等碎片化的特點,而電子商務則可以對這些碎片化的訂單進行有效整合。并且,隨著國內外貿企業對電子商務認識以及支付、物流、倉儲等配套服務的提升,估計2013年外貿電子商務將呈現大規模發展的趨勢。
湖南海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陽萌表示,通過亞馬遜和eBay等電子商務平臺,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砍掉中間環節,把“物美價廉”的商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二是可以很快地把產品缺點反饋到生產環節,加快了改進的速度;三是相比進入百思買等銷售渠道,節約了大量的開店成本。
不過,就整個行業而言,目前外貿電子商務大規模推廣仍存諸多難題。李健指出,誠信體系、支付體系、物流體系等配套服務應當及時跟上。張周平也指出,當前的外貿電子商務存在三大障礙:一是缺乏既熟悉電子商務又懂外貿業務的復合型人才;二是我國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不夠明朗,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難度大;三是需要完善跨區域、跨文化的信用體系。“我們需要更多更豐富的商品。”張永捷表示,雖然外貿企業普遍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魅力,但對具體操作方法卻知之甚少。為解決這些難題,敦煌網正采取措施降低電商企業入駐的門檻,同時加強對外貿電商企業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