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商業銀行和電商貼身互搏、互搶地盤的一年。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進軍小貸、擔保領域,建行、交行則上線了電子商務平臺。
隨著上市銀行年報的披露,去年商業銀行成立的首批電子商務金融平臺也公布了第一份成績單。其中,推出于2012年6月28日的建行電商平臺“善融商務”,在半年時間內,“擁有超過百萬會員,入駐商戶數目過萬,企業商城累計成交35億元”。
2012年建行“善融商務”的正式上線,打響了銀行進軍電子商務的第一炮,善融商務由電子商務服務、金融支持服務、運營管理和風險管理四部分組成。
“善融商務旗下的B2B業務,銀行傾向于選擇有一定規模、在行業或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商家直駐B2B商戶和專業市場,能對下屬商戶進行緊密型管理。B2C中,所有賣家都有門檻的,注冊資本需在300萬以上。”建行一分行電子銀行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對于善融商務初期企業客戶的開拓,截至目前,超過一半為建行存量的信貸客戶。
同樣為首批推出銀行系電子商務平臺的交行“交博匯”,上線于2012年10月,以B2B和B2C的交易模式為主。根據交行2012年年報,截至去年末的兩個月時間內,交博匯“吸引了近5000家商戶入駐,商戶總存款已近人民幣500億元,電子支付注冊客戶數比上年末增長42.99%”。
記者發現,對于所運營電子商務平臺的營收、盈虧情況,上述幾家商業銀行均未披露。“銀行系電子商務平臺都才剛剛起步,早期投入成本大,實現盈利應該很難。”江蘇一家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現在對于銀行獨立做電商平臺,各家銀行看法不一。對銀行系電商前景持謹慎態度的至少包括農業銀行。去年,在建行、交行大舉推出平臺的時候,農行在大力推介“領航E貸”,即和現有電商企業合作,為其線上個人和企業客戶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
“無論銀行介入電商,還是電商介入金融,都不能輕易丟掉自己原有的優勢,否則會很容易出現"邯鄲學步"的問題。比如,有人提出銀行可做B2B或B2C的電商,做商品流可能還不是銀行的優勢,嚴格意義上法律上也不支持。如果做的是信息流和資金流,采取合作的方式可能會更好。”農行董秘李振江最近接受采訪時稱。
他認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銀行、電商應各自在價值鏈條上獲得屬于自己的部分。銀行系電商態度分化可見一斑。
當然,對于自身優勢把握,銀行系電商也有數。建行年報就強調:“善融商務以資金流為核心,突出建行在支付結算、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方面的特色優勢”。根據建行2012年報,截至去年末,善融商務商戶在建行融資近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