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微利之困的中國手機行業正在尋找突圍的機會,大家把目光紛紛盯上了軟件領域。
4月15日,阿里云宣布與基伍、夏新等五家終端手機廠商戰略合作,并發布6款搭載阿里云OS手機操作系統的手機,并投資10億元開發應用程序。此前,工信部也曾力推“中國手機操作系統”,并稱將于4月份上線。
“操作系統以及軟件應用是手機產品的新機會,我們目前也在研究,并在搭建應用產品開發者聯盟。”在近日召開的一場華為終端內部研討會中,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華為手機今后將會朝手機軟件方面發力,目標是構筑成熟的生態圈。
艾媒CEO張毅認為,中國手機廠商整體仍是虧損經營,硬件的“軍備競賽”已經很難讓國產手機廠商賺到錢。“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是最重要的入口,手機廠商應該從手機軟件和操作系統中尋找更多的機會。”
突圍硬件盈利之困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國內手機用戶已破11.2億,國產機份額高達71.7%,但蘋果和三星依然是利潤高地的占領者,“不賺錢”或“賺小錢”依然是大部分國產手機廠商的現實情況。
“手機從硬件上看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手機廠商酷派董事長郭德英近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屏幕還是攝像頭,還是手機制作材料基本都是那幾家全球廠商,硬件上這兩年的升級已經超過了過去幾年的速度,所以想要在硬件上獲利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酷派的年報顯示了作為國產手機受制于利潤下降的現狀,雖然其2012年財報顯示毛利由上一年的10.8億港元上升到17.2億港元,但毛利率卻從2011年的17.7%下降至了12%。
而對于更多的中小手機廠商來說,“抱團”阿里巴巴似乎也是突圍硬件盈利之困的出路之一。
業內人士評價,在阿里集團基于其大數據平臺的商業智能,如果運用得當,輔以其強大的電商銷售能力,無異于是眾多國產三、四線手機終端品牌廠商的救生艇。此外,10億扶持應用開發者和廠商分成構想也讓硬件手機廠商看到了賺錢的希望。
“扶持開發者,構建成熟的生態圈是目前手機行業的一個趨勢。”國內一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但現實是號稱開放式平臺的互聯網企業本身既有的市場資源有限,很難讓開發者獲得用戶支持,也很難發展起來;而蘋果的開發平臺立足在美國,技術交流不便再加上語言上的溝通不便更是難以激活中國龐大的第三方應用開發者。
學習蘋果重塑生態圈
對于華為甚至更多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說,手機“軟實力”的探索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
在去年7月份,華為陸續向消費者呈現了從應用商店到目前的華為網盤、Cloud+、Music+等平臺性的移動應用產品,并隨著華為手機新系統界面Emotion UI一同發布。而國內其他廠商也發布了自己OS和Flyme。傳統手機制造廠商除了硬件制造,也在手機的應用功能和系統上苦練內功,希望能在軟件市場上分一杯羹。
對于較大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怎樣打造自己的生態圈一直是一個較為糾結的問題。
一家中小國產手機廠商對記者表示,上游芯片方案商已經提供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使用的多是安卓OS,手機出貨量大的時候,互聯網企業會自動上門尋求合作。“但因為體驗問題,消費者買了手機后刷機刷系統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像最近出現的錘子ROM也是看中這個市場。”
“對于華為來說,經過一年的探索,有一些調整。華為已經決定不再做獨立的應用和互聯網運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開放平臺的打造上。”華為終端云業務部總裁黃冀對記者表示,華為的未來在軟件方面的戰略是希望將自己的平臺開放出來,與更多的開發者共享,像相冊或者瀏覽器等應用交由第三方網站和開發者去做,這一點和蘋果一樣。
有華為內部員工對記者表示,此前華為自己做一些獨立應用是看中了應用市場的前景,并且也有一些為運營商做應用的經驗,但卻因此束縛了手機在軟件方面的創新能力,而開放給第三方是大勢所趨,華為做出了及時調整。
“華為終端希望做一個生態系統,吸引優秀的第三方APP到這上面來,一方面可以和華為的UI系統深度集成起來,提高我們手機的體驗,另一方面開發者可以通過華為在全球的運營商和終端網絡,把APP覆蓋到140多個國家,這對大家來說是雙贏。”黃冀說。
國內另一手機廠商則對記者表示,聚焦做大平臺放棄獨立發展一個個的產品,是一個路子,蘋果采取的就是自己不做任何移動互聯網應用,靠做大平臺吸引全球應用開發者的方式。“但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協調好生態圈中的關系,目前即使是蘋果也沒有給出非常完美的答案。”該手機廠商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