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已深入支付結算和信貸這兩項銀行核心業務,不甘退居后端的銀行為增進客戶粘合度,也向電商、移動支付等領域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普及,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繼即時通訊、商品零售等多個領域后,金融成為了又一個即將被互聯網顛覆性改變的領域。
在中國,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降低了金融市場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強化了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挖掘過程,更打破了金融體系由少數機構壟斷的局面。互聯網已超越了金融產品營銷渠道的形象,而是更深地融入金融產品創新、流程設計、模式改造中。
互聯網的沖擊也使得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分野為了兩大陣營:一個是以第三方支付、電商信貸、P2P信貸等為主業,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等技術創新平臺的新興企業;另一個是借鑒和整合了新的信息技術和技術平臺的傳統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
新興互聯網金融的產生
第三方支付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者正逐漸滲透和撼動著支付、信貸、證券、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行業的業務乃至商業模式。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眾多模式中較為成熟和擁有最大市場規模的一種模式,更是其他眾多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基礎和依托。
第三方支付起源于客戶對網絡交易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主要應用于與支付背景高度相關的領域。1999年開始,國內就有服務于交易的支付網關模式。2003年伴隨網絡購物和電子商務的興起,第三方支付隊伍開始壯大。同年,阿里巴巴[微博]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微博]”首創擔保交易付款模式,解決了C2C模式下買賣雙方的誠信問題。支付寶迅速崛起,成為了至今中國第一大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截至2012年底,共有223家支付企業獲得了支付牌照。2012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全年交易額規模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快錢、匯通天下占據了絕大市場份額。
經過10余年的發展,第三方支付的業務范圍基本完全覆蓋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數字電視及移動電話支付等;并深耕服務細分行業如網購、航旅、網游、電信、車險、考試等傳統支付領域;還逐漸擴展到基金支付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資產管理服務、外匯結算服務等領域;并開始布局手機支付這一未來戰略重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商戶服務傭金、廣告收入、金融增值性服務收費等。
電商+信貸。“電商+信貸”是指電商企業基于歷史交易信息和信用評估系統,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典型代表便是阿里金融。2010年和2011年,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陸續在浙江、重慶成立,標志著阿里巴巴“電商+信貸”模式的確立。
阿里B2B、C2C和B2C平臺上的商戶多為小微企業甚至個人,難以得到傳統金融的貸款支持。阿里利用平臺業務和支付寶積累下的國內最為豐富的中小企業數據庫和信用記錄,通過云計算平臺對客戶信息的充分分析、挖掘,確實觀測和把握對客戶信用水平和還款能力,解決了傳統金融行業小額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流程復雜的問題。
現階段,阿里小貸主要有淘寶貸款、阿里巴巴貸款和支付寶信用支付三種貸款服務。其中淘寶貸款主要面向天貓[微博]、淘寶以及聚劃算的賣家,分為訂單貸款和信用貸款;阿里巴巴貸款主要面對阿里巴巴B2B的會員;支付寶信用支付是2013年5月阿里金融聯合銀行推出的面向淘寶、天貓買家的消費金融服務。
為有效地控制貸款的質量,阿里小貸建立了多層次微貸風險預警和管理體系,對貸款從申請到回收進行了全程監控,以實現貸前、貸中、貸后三個環節的緊密結合。貸前,阿里小貸根據企業在平臺上的經營數據和第三方認證數據,判斷企業經營狀況,作出是否允許貸款的決策;放貸過程中,支付寶和阿里云平臺將實時監控商戶交易狀況和現金流,提供即時風險預警;貸后,阿里仍將通過平臺監控企業經營動態和行為,通過貸后監控和網絡店鋪關停機制,控制貸款風險。一旦發覺有違約風險出現,阿里小貸還可以通過支付寶隨時截斷客戶的現金流。
截至2012年6月,浙江和重慶的阿里小貸以16億元的注冊資金累計貸款260多億元,累計服務企業12.9萬家,單日利息收入100萬元,不良率為0.9%。阿里小貸被冠以了“最賺錢的小貸公司”的稱號。
阿里小貸的成功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電商加入此行列。2012年底,京東與蘇寧紛紛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希望通過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來增強供應商粘度,并產生新的盈利增長點。
P2P信貸。P2P(即Peer to Peer)信貸模式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模式,其摒棄了銀行這一傳統信貸媒介,借貸雙方通過P2P信貸平臺發布信息,自主成交。這種模式的產生源于利率體系的僵化和金融機構的過度壟斷使得面向個人和低評級企業客戶的資金供需匹配效率較低。P2P的資金需求方是信用良好但較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支持的個人和小微企業;資金供給方是希望能獲得較為固定的收益率的普通投資者。
在一個借貸流程中,P2P信貸公司負責對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經濟效益、經營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然后將信息提供給資金出借人,并收取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等。現階段,按照平臺責任大小,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無擔保在線模式,以拍拍貸為代表;第二種是有擔保在線模式,以紅嶺創投為代表,是現階段的主流;第三種是線下模式,以宜信為代表。
由于P2P模式部分彌補了傳統借貸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參與門檻和渠道成本,分散了信用風險,并拓展了投資渠道,因而,受到了投資供需方的歡迎。截至2012年底,全國網貸平臺已超過300家,2012年全行業的成交量達到200億元。
目前,P2P公司還處在野蠻生長期,一些公司存在違規行為,甚至有非法集資的嫌疑。未來,隨著法律體系、行業監管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和匹配,P2P信貸模式的整體風險會進一步下降,從而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眾籌融資。眾籌融資最早源于2009年成立的美國網站Kickstarter,是指項目和投資者通過網絡直接對接。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創業構想發給網站,經網站審核后發布,網友自愿給予資金支持,回報則是相應的產品或服務。眾籌網站從成功項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報酬。
2011年7月上線的點名時間是中國創辦最早的眾籌網站,截至2013年4月,共有7000多個項目提案,近700個項目上線,接近一半項目已籌資成功并順利發放回報。其中,單個項目的最高籌資金額為50萬元。
然而,中國的眾籌網站還處于發展初期,面臨諸多挑戰。目前網站不允許以股權、現金、利潤分享等形式作為回報,并且創意項目收益周期長、成功率低,阻礙部分資金進入。由于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創意產權保護、信用風險監管也存在一定問題。
第三方基金銷售。區別于以商業銀行為主要渠道的傳統基金銷售,第三方銷售機構以其獨立性和平臺性突破了銷售渠道的單一性,并在專業化程度上有較大的提升。第三方基金銷售的運營模式分為面向大眾投資者的基金超市(如眾祿)和專注于高凈值客戶的專戶(如諾亞正行和展恒理財模式)。
截至2013年3月,共有19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多數獲批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基本是已經有多年財富管理經驗的公司,在線下已經有眾多固定客戶。
目前,第三方基金銷售還處于起步階段,公信力和知名度都不夠高,其銷量也微乎其微,距離最終被投資者接受還尚需時日。
互聯網保險。2013年2月,由馬云[微博]、馬明哲、馬化騰共同發起籌建了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注冊資金10億元,不設分支機構。
眾安在線將自己定位在一家服務于互聯網的保險服務提供商,而非簡單得將保險搬到網上銷售。公司希望針對電子交易中的風險設計相應保險,為互聯網的參與者化解和管理互聯網經濟的各種風險,為互聯網行業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傳統金融機構該如何應對
新興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發展得如火如荼,傳統商業機構如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深感變革的迫切,或以獨立的方式,或采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將互聯網與其傳統業務相結合。
銀行業。互聯網企業已深入支付結算和信貸這兩項銀行核心業務,不甘退居后端的銀行為增進客戶粘合度,也向電商、移動支付等領域發展。一方面,個人和企業客戶開始在網上或手機終端辦理業務,電子錢包、網上銀行漸漸代替傳統柜臺業務;另一方面,銀行自營電商平臺或與傳統電商平臺合作,銷售銀行金融產品,并介入面向個人的在線信貸服務和面向企業的全產業鏈融資服務及其他增值服務,如建行推出的“善融商務”,囊括了個人和企業兩個平臺,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證券業。目前互聯網已成為券商和基金公司的新型營銷和服務渠道。目前較為流行的做法有:第一,基金公司除借助商業銀行網上銀行和證券公司網上營業廳代銷外,還自建電商平臺或入駐已有電商平臺進行直銷,拓展基金銷售渠道,面向更廣大的投資群體,提供多樣化營銷方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如天弘基金與支付寶合作推出的“余額寶”產品,實質就是基金公司通過與支付寶平臺合作推出類似貨幣基金的投資產品的同時,利用支付寶平臺作為其營銷渠道;而支付寶平臺則通過資金形態的轉化,很好地實現了支付沉淀資金的合規要求。
第二,券商通過嵌入電商平臺或者自主開發電子商務,開展網上開戶和理財產品網上銷售等業務。截至2013年3月,經紀業務收入排名前30的券商中超過80%已和天貓、百度[微博]以及京東等大型電商接觸和溝通,探索與電商合作開展業務的可能。
保險業。截至2013年3月,國內的網絡保險規模達到300多億元,但網上保險直銷占整個保險銷售渠道的比例還不足5%。
平安集團作為應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引領者,除了建立自己的網上銷售平臺,也早在2010年入股電商網站1號店時,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將下屬平安藥網和平安醫網嵌入1號店平臺,并協助后者取得了“網上賣藥”牌照。平安本希望基于保險業務的信息網,構建屬于自己的健康產業鏈,但由于計劃過于創新,健康險的理賠數據和報銷流程短時間難以與網絡對接,又沒有相應指導,計劃并未實現。
在互聯網跨界金融的領域里,眾多的商業模式正在探索中。有一些疑惑是所有人都渴望獲得解答的:互聯網到底會給傳統金融帶來多大的沖擊?互聯網跨界金融,究竟只是形成了與傳統金融業態互補的新興金融模式,還是以新手段替代傳統金融的部分功能?是否會出現一種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即“互聯網金融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