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百度宣布推出8%年化收益率金融產品一事引起的廣泛關注,大家都在好奇,8%的收益率是如何達到的?又如何擔保持續性?百度和華夏之間是怎么合作的?
下面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理解的角度,作者賀穎彥認為,實現8%收益的安排其實是這樣的:華夏基金出一款產品,預期產品收益率8%,到期如果沒達到,百度負責補足差額,華夏基金不承擔責任。那么百度為什么愿意這么做?因為其要快速打開市場快速獲得用戶,需要建立一個高收益的可靠形象,為此不惜承擔短期虧損。但是你一旦變成其用戶,以后就難說了。
以下是全文:
百度今天正式表示要發布收益率達到8%的理財產品,跟華夏基金合作的。金融圈的民工們都在驚呼大百度瘋了,8%,而且隨時可以贖回,大阿里都不敢這么說。
而且金融圈在苦逼兮兮的宣傳時不僅是收益得加上個“預期”,就是合同里也得滿足監管要求,絕不能提保本兩個字。因為過去銀行、證券兩個最老的行業飽經整頓之苦,監管層天天跟狗似的盯著。互聯網金融一來,似乎什么規定都是浮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怎么做....
其實華夏基金也不是傻子,所以這款產品實現8%收益的安排其實是這樣的。華夏基金出一款產品,預期產品收益率8%,到期如果沒達到,百度負責補足差額,華夏基金不承擔責任。另外百度拉了一家擔保公司,擔保收益率達到8%。
熟悉中國金融體系的人都知道這種擔保有啥作用....答案是沒有作用... 所以,大百度是最后承擔方。
不過,百度這種態度讓我想到一個中國春秋時代的故事。話說商鞅變法,為讓大家相信變法是真的。就在城東立了一塊木頭,宣布有誰把木頭搬到城西,就跟百金(就理解為給一百萬),真有一個傻子搬了,于是真給了一百萬,商鞅就用這個手段獲得了變法需要的信用。
百度其實也差不多,主要是賺個用戶和信用。先通過給個超高收益率,一是建立起了“百度出高收益率產品”的信用和形象,二是順帶給百付寶搞了好多用戶。為了成本可控,就把規模限制在10億。這單虧本無所謂,主要是賺個名聲。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玩法,玩到最后都是營銷。當金融民工還在斤斤計較每單產品虧錢不虧錢的時候,互聯網公司舍得孩子,開始準備套狼。
對于用戶來說參與是有好處的,首單百度肯定不會違約。不過當狼已經進籠子了,你還指望天天有孩子給你吃,那可就難了...最終就跟余額寶收益率慢慢降下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