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又稱“雙11”,大家戲稱為“光棍節”,自淘寶尚城在2009年推出“雙11”網購節日開始,連年遞增的銷售記錄也給這一天賦予了新的意義。當“雙11”走到第五個年頭,傳統商家也按捺不住紛紛加入狂歡的陣營,這一天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年度盛事。喧囂的過后,大家也不妨來回望一下這場盛宴背后的喜與憂。
銷售額火爆難掩隱憂
銷售額火爆難掩隱憂
電商天貓350億元的銷售額,標志著電商再次創造的消費奇跡,也創造了一個重要的消費時點,今年雙11已不再是淘寶天貓一家的“獨角戲”。據京東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11月11日當天,京東的有效訂單量680萬單,超2012年11月11日訂單量的3倍,為期共12天的雙十一促銷活動,預計總交易額將達到100億元。此外,易迅網、亞馬遜、國美、蘇寧也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長,顯示出消費者無比巨大的網購熱情。
然而,對于天貓來說,華麗的成交數據只能說是成功了一步,被寄予厚望的O2O的疲弱證明了其謀求的打通流通渠道間隔的設想并不那么容易實現。在狂歡之后,也不乏消費者的抱怨,不少消費者表示早早充好值將商品加入了購物車,但真正喜歡的商品還是在幾秒鐘之內就賣光了,根本買不到;再比如,不少商家“假打折”,將平時的價格抬高一倍再宣稱5折促銷;還有快遞運力不足,經常半個月后才能收到貨。合理的解決這些詬病,是電商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電商出招擺脫價格戰
今年的“雙十一”,天貓、京東、易迅、亞馬遜中國等知名電商在網上戰成一團,從前期宣傳開始,大家就紛紛拿出了各自的強項,而不再以單一價格戰的爭奪作為噱頭。
對于電商企業而言,物流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關節。阿里巴巴、京東商城、蘇寧易購、騰訊易迅均在自營物流上面投入了許多成本。雙“11”前,網絡上出現了一系列關于“京東極速達”的平面廣告,不但宣傳了京東的物流速度,而且挑釁意味十足,矛頭直接對準物流這一最受詬病的電商短板。而騰訊旗下易迅在今年雙十一則與微信開展深度結合,欲借力移動互聯網趕超其他競爭對手。另一方面,線下商家或如銀泰主動與電商合作,天貓銀泰百貨[-1.12%]精品旗艦店今年雙11銷售3704萬元,銷售額增加5倍。前25分鐘做了去年全天的生意。在天貓全網箱包類銷售排行中位居第一。各參與方皆根據自己的優劣勢設置自己的競爭。
實體商家借勢促銷量
實體商家借勢促銷量
和往年實體商家對“雙11”的不冷不熱相比,今年本土的各大實體賣場也不甘只做看客,通過更加優惠的價格和更加完善的消費體驗等電商不可比擬的優勢加入到競爭之列。
而面對習慣線下試穿、線上購物的“抄號族”、“試衣族”們,銀泰百貨在10月中旬宣布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傳統商家也從抵觸轉向與網絡融合,嘗試實現現場購物和網上交易的結合,金鷹國際購物中心則打出“爽試衣,就做你的試衣間”的口號,直面網購的種種問題。而開元商城、民生騾馬市購物中心則分別打出“雙11潮我購”和“光棍,說愛我”等主題促銷活動迎戰“雙11”。此外,也不乏李家村萬達廣場眾多餐飲商戶于節日期間推出的111元單身套餐和凱德廣場打造的都市白領相親派對。對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即使消費者不在店里買衣服,客流量多了之后,商場里的餐飲、影院、游樂場、咖啡廳消費也會明顯增加,良好的購物體驗是實體商家競爭“雙11”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