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進程上一直磕磕碰碰的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速遞”),終于做出“主動”撤回IPO的決定。
記者昨天從中郵速遞獲悉,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公司出于進行戰略調整的考慮,撤回了IPO上市申請材料。雖然公司表示,此次撤回IPO申請是主動之舉,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此次撤出IPO,也是中郵速遞在內部管理模式和市場競爭層面逐漸失去競爭力之下的無奈之舉。
中郵速遞于2010年6月成立,這家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旗下EMS業務與中郵物流業務合并而來的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作為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業務的上市平臺。
2011年8月,中郵速遞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了發行上市申請,并于2012年5月4日,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計劃募資99.7億元。其主營業務分為速遞和物流兩大業務板塊,其中速遞業務的收入占大頭。
對于此次撤回IPO申請,中郵速遞表示,公司在準備上市過程中經歷了五年多的時間,而近幾年快遞物流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資本市場及監管辦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提高自身應對市場競爭能力,中郵速遞決定實施戰略調整,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母子公司制調整為管控更加有效、更適合網絡型企業特點的總分公司制。同時根據經營需要,對直營區域范圍、管理層級進行市場化的調整。考慮到實施上述重大調整將影響到上市進程,因此,股份公司主動撤回IPO申報材料。
“以前中郵速遞內部主要是母子公司的組織架構,旗下各省市的郵政速遞物流公司都是中郵速遞的子公司,如果改成總分公司的架構,意味著很多省市公司的法人資格被撤銷,有利于減少管理層級,進行扁平化管理。”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昨天對本報記者分析。
記者查閱中郵速遞的招股說明書發現,目前公司旗下擁有35個全資子公司,主要是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中國郵政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等。
一位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這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子公司,都是從原來的各地郵政公司分拆出來的速遞物流業務,實行分業經營,比如上海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就屬于中郵速遞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競爭性的快遞物流業務,而上海郵政公司則主要保留普遍服務、報刊發行等業務,并對上海郵政速遞物流公司EMS的收件等進行代理。
“盡管將各地的速遞物流業務資產分拆后納入到了一家中郵速遞旗下,但各地的速遞物流公司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政,獨立運營和結算,無法做到完全的一體化,也就無法實現全網的運營效率提升和服務標準統一。”上述業內人士指出,而在運營、客服、結算、IT以及服務標準一體化上,不管是順豐速運還是“三通一達”的民營快遞公司都可以做到。
也正是因為在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上的落后,令國有快遞公司市場份額逐步下降。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也顯示,今年上半年,民營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占全部的比重分別為76.2%和64.2%,同比分別提高4.2個和7個百分點。而國有快遞企業業務量比重同比下降;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比重同比下降,業務收入比重同比上升。
“與一流的民營快遞企業和外資快遞公司相比,目前郵政速遞還存在市場化程度不高、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競爭力還不夠強,如果此時匆忙上市,上市后可能因為財務、披露等各方面的更加規范而成本進一步增加,造成公司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徐勇指出,因此,此次撤回IPO申請材料,預計也是中郵速遞希望通過全面調整組織架構來進一步市場化以應對競爭的主動選擇。
徐勇建議,在從母子公司轉為總分公司的組織架構后,中郵速遞可以考慮實行大區管理,比如設立華東區、華北區、西南區等,畢竟快遞是依靠網絡運行,依靠各個省級公司進行單獨協調的成本會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