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有人懷疑天弘規模可以超過華夏了,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這種靠短期渠道的革命實現規模暴增后,如何將其4000萬貨幣基金客戶成功轉化為權益類客戶,則是公司贏得渠道優勢后更關鍵的。”
——— 上海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總經理
群雄逐鹿的2013年,在互聯網金融和利率市場化推動貨幣基金大發展下,公募基金行業遭遇各個層面的沖擊。而年底公司規模、產品業績榜單亦出現了激烈的變動,天弘異軍突起,一年內從50名直奔第2名,易方達、博時規模縮水較大排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建信、大成跌出前十。在2013年的結構化行情中,逾九成公募基金今年以來凈值增長超越上證指數,為近年來業績最好,然而回溯三年來基金業績表現看,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在15%以上的僅有47只,基金并未能證明其長跑能力。
天弘基金:從50名躍升榜眼
伴隨著2013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的結束,全年的公募基金規模排名終于塵埃落定。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前十名分別為華夏、天弘、嘉實、易方達、南方、中銀、廣發、工銀瑞信、博時和華安。
由于2013年各家公司規模變化較大,因此排名相比往年也呈現出劇烈波動的特征。
華夏基金依然守住了行業老大的位置,而天弘基金憑借余額寶瘋狂吸金1843億元,從前年的第50名躍升至去年第2名,距華夏基金僅300億元的差距。前十中下滑最厲害的博時基金,受不斷換帥和老鼠倉事件沖擊,在規模縮水超300億元的情況下,排名從前年的第5滑落至去年的第9。建信、大成也分別跌出前十。易方達基金規模大幅縮水超300億元,排名從第2名跌到第4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排名中貨幣基金規模有較大影響。如果剔除貨幣與短期理財基金、聯接基金重復口徑之后,公募資產凈值超過千億的基金公司僅剩華夏、嘉實和易方達基金這三家,分別為1649億元、1169億元和1075億元。而總規模位于第二名的天弘、第六名的中銀、第八名的工銀瑞信在剔除之后排名分別為第50名、第15名和第11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全部78家基金公司公募規模合計29426億元,其中前十大公司合計14381億元,幾乎占據了一半的規模。有40家公司2013年末資產管理規模低于200億元,其中15家公司公募規模低于15億元,生存和發展的處境較為艱難。甚至有小公司暫停公募業務,轉向專戶和子公司業務。
“現在沒有人懷疑天弘規模可以超過華夏了,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這種靠短期渠道的革命實現規模暴增后,如何將其4000萬貨幣基金客戶成功轉化為權益類客戶,則是公司贏得渠道優勢后更關鍵的。”對于天弘基金的崛起,上海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總經理分析稱。
而一合資基金公司總經理助理對南都記者直言,在前兩年大家都用貨幣基金沖規模后,股東其實就已經看明白了,因此在考核時不僅關注規模指標還要看凈利潤指標。上述的排名主要還是行業習慣,內部看會側重沒有注水的數據指標。“公司的行為實際上是由股東考核指標作為指揮棒的,主要取決于股東到底是要面子還是要里子。在實際操作中還要考慮年底資金面緊張,花較高資金成本去換一個規模虛名是否值得,再者節后幫忙資金洶涌撤退,也并不利于基金公司的操作。”
業績短暫翻身并未證明長跑能力
2013年以來,上證綜指累計下跌7.56%,跌幅為全球第二,不過受益于2013年比較極端的結構化行情,逾九成公募基金今年以來凈值增長超越上證指數,為近年來業績最好。
據好買基金統計數據,股票型基金全年平均漲幅達17.16%。盡管倉位限制上較為靈活,但混合型基金整體倉位較股票型基金仍較輕,全年平均漲幅13.39%。封閉式基金在各類型基金中排名第三,但平均收益與股票型和混合型拉開了差距,僅為6 .40%。由于指數型基金目前跟蹤的多為大盤指數,故表現不佳,全年平均漲幅僅0 .26%,在各類型基金中排名墊底。
去年的債市遭遇嚴冬,資金面偏緊,利率水平始終處于高位,債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全年平均收益分別僅有0 .72%和2.12%,在各類型基金中排名倒數二、三位,僅好于指數型基金。不過全年的高利率水平令貨幣型基金受益,全年平均收益3.87%,不僅超越一年期定存收益,且好于去年水平。
W ind資訊統計顯示,去年以來有可比數據的1492只公募基金產品中,有1355只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成功超越同期上證指數漲幅,占比達九成。1103只公募基金產品業績增長超越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整體成功實現翻身。
然而合并盤點成立時間在3年以上的各類型公募基金可以發現,784只基金份額中(分級基金A、B份額,債基、貨基A/B/C分開統計),自2010年12月30日至2013年12月30日的3年里,總體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的基金只有350只,占比僅為44.6%。其中,3年來基金的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在15%以上的只有47只,這也意味著,3年之前成立的大量基金中,僅小部分能為持有人奉獻平均每年5%或以上的回報。
基金發行市場或面臨重大變局
2013年基金公司發行了大量的基金,總個數從2012年底的1174只增加到2013年底的1552只,增長幅度32 .20%。基金的總份額有所減少,從2012年底的31558 .97億份減少到2013年底的31237.65億份,下降了1.02%。而基金資產凈值的總規模在2013年反而有所上升,從2012年底的27967.03億元上升至2013年底的29418.13億元,增幅為5.19%。
但平均單只新基金首募規模14.53億份,僅略高于大盤持續下跌的2011年。類別上,低風險產品大行其道,債券基金占據整體發售份額的65%。
基于上述市場特征,華泰證券(8.60, -0.25, -2.82%)基金分析師胡新輝認為新的一年隨著保險、券商的資管公募基金產品的問世、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拼首發”乃至“拼公募”思路的轉變、電商助推老基金持續營銷的發力,基金發行市場或將面臨重大變局。
而深圳一位負責渠道的總監亦直言,這些年大家拼命發了那么多花樣繁多的新基金,結果很多時候都是換湯不換藥,而投資者也開始發現這一點。基金公司應該回歸其核心和本質了。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在業績驅動規模上有兩家公司表現顯著。景順長城基金在2012年奪得股票型基金冠軍后,2013年兩只基金穩居前十,公司規模從400 .12億元上升至613.84億元。而逐漸恢復元氣的上投摩根基金,旗下基金整體業績突出,公司規模也增加117.98億元,排名從2012年底的第16位上升到去年底的第11位。
上述基金總經理感慨稱,投資者已經逐漸理性,我們繼續沿用原來打法,耗費氣力和資金代價想盡辦法追求首募已經被驗證吃力不討好。“只有在市場牛熊的更替中給持有人帶來持續穩定收益的基金,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