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國工商銀行電商平臺“融e購”正式上線。
早在2013年5月10日,融e購項目在工商銀行內部就開始正式啟動,經過近7個月時間,終于上線。
來自融e購的官方描述,融e購的定位是打造消費和采購平臺、銷售和推廣平臺、支付融資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平臺,希望做到用戶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數據管理平臺。
繼建行、民生等7家銀行系電商之后,工商銀行的電商計劃也正式啟動,工行希望借著電商,建起個人用戶、商家之間的橋梁,完成交易與金融工具的閉環。
600元以上可申請分期
打開融e購商城,讓人耳目一新的是,融e購平臺不僅包括普通的3C、百貨、服裝鞋帽、黃金等常見商品,還有汽車等大額產品,亦有美容體檢、教育培訓、旅游交通等服務類商品,還有大量的金融產品,總共十幾個大品類,總共近萬件商品。
這些品類當中包含數百個知名品牌。據了解,融e購商城在招商上是“邀請制”,暫不接受商家的報名,初步的政策是商家的交易費用(流水扣點費、平臺基礎服務費等)免交3年。
“近期融e購的促銷力度將會很大,首次推廣費用將達到1000萬。”據一位接近融e購的人士透露,選擇這個時間點上線也考慮到春節期間是購物的一個高峰,融e購也希望在此期間打響名氣。
一位電商行業人士表示,京東培養了用戶對物流的要求,淘寶雙11培養了人們對流量的要求。這一次,融e購選擇在春節前上線,又大力促銷,物流與網站訪問穩定性要保證,尤其是物流。
有特色的是,工商銀行利用自己的金融優勢,在融e購中將購物與消費信貸結合了起來。網購用戶訂單高于600元即可在線申請“工行逸貸”,進行分期付款。整個過程全部在線上自動完成,可以使用信用卡、借記卡、銀行賬戶都可以,用戶還可以隨借隨還。這樣,能夠讓金融消費更無縫地結合在購物過程中。
積分抵現的活動,也讓工商銀行能夠巧妙地利用積分支付,打通個人賬號體系,同時將線上與線下的購物打通,借以粘住用戶。
在融e購的官方頁面顯示,工商銀行目前有1.5億的個人網銀用戶。這些用戶可以憑網銀賬號和密碼直接登錄,無需注冊。而融e購的域名也是在工商銀行官網旗下的二級域名。一位互聯網金融分析人士認為,融e購上線后的重點是先圈住工商銀行的持卡用戶,然后以億級規模的持卡用戶來撬動供應端的商家,打通整個環節。
目前,只有工商銀行網銀的用戶才能夠在融e購上購買物品。據一位接受融e購團隊的人士介紹,目前,融e購正在努力接入其他銀行的網銀,以及多個第三方支付。
一位互聯網金融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工商銀行的電商平臺,在基礎上具備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基礎特征:融資功能。在融資層面,消費貸款、訂單融資、供應鏈融資等幾個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嵌入到電商平臺中,這個工行融e購的創新之處。
此外,交易撮合、互動的功能彌補了銀行電商的短板。與傳統網銀相比,新的平臺把交易和貿易放在第一位、讓工行網銀具備了從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轉型的基礎。在互動上,工行也正在努力即時通訊技術與最終用戶互動,改善了銀行電商的短板。
銀行系電商
截至目前,建行、民生、中行、交行、興業、浦發、招商等其他7家銀行已經擁有電商平臺,其中被人寄予厚望的是建行與民生。2012年年末,建行善融商務正式上線。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的交易額達到300億元左右,其中B2B占據了80%-90%,基于這個電商平臺發放的貸款有60億。
據一位銀行電商內部人士稱,善融商務上很多交易都是在線下來完成,只不過,結算時從線上過一次,在統計中就劃入了線上。
2013年8月底,民生電商橫空出世。短短的幾個月之間,民生電商人事變動,至今還沒有摸到明確的業務方向。
前文接近融e購的人士表示,融e購的整個項目籌備就有7個月,大家在規劃時想得很清楚。并且,整個融e購的團隊執行力很強,團隊成員也比較優秀。
接近融e購人士認為,電商平臺承擔著工商銀行從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融資中介轉型的戰略目標,“是近10年工商銀行創新能力與IT能力的一次爆發。”
從目前融e購呈現的情況來看,平臺的思維架構都不錯,針對C端的用戶定位也比較準,在支付、購買流程、頁面展示等細節之處需要再增強一些。
“銀行做電商擁有信用、金融這兩個工具,而這兩個工具,純粹的電商平臺并不具備這樣強的實力。”這位互聯網金融人士認為,銀行在金融產品上可以做得很豐富。在傳統的線下時代,銀行是一個保險理財、基金產品的大銷售渠道,借助用戶優勢,可以順勢將用戶導到網絡上來。并且,個人用戶在購物當中進行消費信貸,很好地踐行了“金融因貿而生”,讓個人用戶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但隨著以阿里小微金服、京東的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在金融產品上的優勢將有被削弱的趨勢。因為,在整個電商當中,阿里與京東加起來超過了50%,信息流與物流信息被電商平臺占據。
對此,這些互聯網金融人士認為,融e購可以借消費信貸來吸引普通的個人用戶,贏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