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來往推出后不久,馬云曾叫囂要將戰火燒到南極,他之所以如此激進,是因為微信5.0之后,騰訊已將將戰火逐漸向西湖推進。有時候我更愿意將阿里推出來往的舉動視為一種“圍魏救趙”戰略,也許在未來來往是可以放棄的,但移動支付——這一決定阿里未來戰略的棋子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有老師說支付寶8.0像微信,確實很像,但它與微信支付卻差別很大,這可能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當然,它們的本質是相似的——都是基于移動支付的服務,并且它們的目的也是一樣的——成為移動支付第一工具或入口,那么它們誰能贏得未來呢?
入口:社交體系VS金融體系
從入口來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差別很大,微信支付依附于微信,隱藏于導航欄的“我的銀行卡”中,這樣做可能是微信團隊出于對用戶體驗的考慮,而這一點也顯示出了微信一貫的謹慎態度——畢竟大部分微信用戶還是將微信視為移動通訊工具和社交網絡,他們必然不希望這款純粹社交工具帶有太多雜亂的其他元素。盡管這樣做法不利于用戶的大幅度增長(我家鄉一個六線城市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微信支付),但借助于微信龐大的用戶量,微信支付用戶依然飛速增長,截至13年11月20日,開通微信支付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000萬,并以每日新增20萬的速度遞增。
微信支付依附于微信最大的利端在于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微信的現有資源,這一點甚至為它省去了一筆不小的推廣費用,從這點來看,微信當年借助qq的龐大體系積累用戶的一幕似乎又要重現。而此舉的弊端則在于過度的依附不利于微信支付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果未來微信支付的面越來越廣,比如涉及金融理財、生活等等,你還覺得這一切應該在微信內流暢地完成嗎?(順便說下,小米3在微信上的售賣體驗曾遭到了不少用戶的吐槽。)并且依附于微信的微信支付對于一向謹小慎微的微信團隊來說,并不利于其在未來支付戰略中的快速靈活決策。
相比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為一個獨立的APP,已先于微信支付存在已久,在2013年支付寶改名為支付寶錢包并整合余額寶后,它開始快速進擊,這一點從支付寶在線下的大覆蓋率廣告便可略窺一二。支付寶相對于微信支付優勢有兩點,一是其多年來積累的品牌效應,這一點已無需多說;二是其與余額寶的整合——即所謂“會賺錢的錢包”。這兩點微信支付暫難以望其項背,尤其是后者,截止2013年11月,余額寶規模已破1000億元,用戶數近3000萬,可以想象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大批余額寶用戶將轉向移動端。
從入口來看,微信支付與余額寶各有優勢,微信借助于其社交體系,而余額寶則借助于其金融體系。個人認為,對于移動支付工具來說,社交體系雖然可以導流,但這個體系并沒有那么重要,給朋友交個話費、打個錢,朋友之間AA吃個飯(話說有幾個人用過微信的AA付款)并不足以形成社交,移動支付本質上是工具和服務,而不是社交,因此支付寶還是存在優勢的。
服務平臺:支付寶大步追趕
移動支付工具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公眾服務,也就是說它們需要成為優質的服務平臺。
支付寶在PC時代便已有線上繳納水電費、燃氣費,線上掛號等服務,現今它將這些服務以及形成的口碑效應復制到移動端是理所當然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遠遠不夠,因此除此之外,8.0的支付寶有逐步讓公眾服務成為平臺的趨勢,這一點當然取經自微信。但問題在于,相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成熟,支付寶的公眾服務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使用戶在公眾服務平臺上獲得好的支付和服務體驗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比如支付寶上的12306服務,可以查詢余票,但購買還是需要下載12306客戶端,如果從查詢到購買可以在支付寶上一站式完成,體驗會更好。
在服務平臺方面,按理說擁有幾百萬公眾賬號的微信是擁有巨大優勢的,但是在微信支付頁面,你卻找不到像支付寶那樣的入口,微信團隊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考慮,但時間已經有點緊迫了。微信就像是那只大幅領先烏龜而想睡一覺的兔子,當然阻礙它直接奔向終點的不是輕敵,而可能是更多的顧慮。
在二者的服務平臺方面,支付寶是依附于功能強大、完善的支付工具建立服務平臺,而微信則正好相反,是在公眾服務平臺較為完善的基礎上接入支付工具。支付寶的優勢在于多年來提供的公眾服務贏得的口碑和品牌效應,而微信的優勢在于完善的公眾平臺系統,一旦微信支付整合了這個系統,局面可能大不一樣,但留給微信的時間并沒有那么充裕了。
移動電商:微信追趕支付寶局面不變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作為移動支付工具,并非單純的支付工具,它們都擁有向用戶提供產品的線上商城。在PC端,連續多年騰訊從未給阿里帶來過多大威脅,而在移動端,情形則大不一樣。正如馬化騰所說:“移動互聯網遠遠不止是一個延伸,這是一個顛覆,看過去的PC互聯網都已經不算太互聯網了,移動互聯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互聯網。”正是因為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迥異的生態,因此騰訊得以借助產品創新在移動電商上站得住腳了。
2013年的雙十一,除了阿里的350億成交額讓人震驚之外,微信支付的小試牛刀也給不少人帶來了驚喜,微信支付接入的易迅網在雙十一這天成交8萬單,成交額為39萬,當然這個交易額與支付寶手機支付113億的數額并不是一個量級,但這卻預示著騰訊電商在移動端不會再像PC端那樣無法給阿里帶來任何威脅了。
盡管如此,某方面來說支付工具作為承載電商的工具,電商的產品和質量是決定支付工具走向的重要因素,騰訊的電商體系相對于阿里的電商體系差距還比較大,短期來看,騰訊在這方面依然處于追趕狀態。
線下支付:有可能兩分天下
在2014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戰爭的主戰場很有可能是在線下。在未來,移動支付工具取代錢包的情景是可以期待的,從支付寶錢包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支付寶的未來戰局正在于此,當然從微信支付在線下的推廣來看,其志向同樣在此。
可能不少人已經在北京地鐵中用微信支付買過一元錢的飲料,也有人于去年雙十一期間在一些店面使用了支付寶結賬。但總的來說,這些都還是小規模的,離普及使用還有非常遠的距離,微信和支付寶現在做的是一方面搶占線下商戶渠道,一方面培養用戶支付習慣——在這方面微信的掃描二維碼貢獻不少,但這仍不是最佳的支付手段,支付工具對于用戶支付習慣的培養其實才剛剛開始,并沒有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針對于線下的爭奪其實剛剛開始,二者都是相有太大缺陷的產品,以二者的體量和推廣能力,誰都不大會輕易在這個戰役中敗下陣來,因此未來二者在線下支付形成兩分天下的局面是很有可能的。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各有優勢和弱點,微信的優勢在于龐大的社交體系,而弱點則是相對保守;支付寶的優勢在于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和金融體系,而弱點是公眾服務的不完善。2014年將會是移動支付戰況激烈的一年,在這場可能漫長的戰役中,誰都沒有滅掉對方的把握,兩分天下局面很可能會逐漸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