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便宜、保證正品、選擇更多,一系列優勢讓“海淘”等跨境電子商務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然而,受限于海關政策、物流和稅收規則,“海淘”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帶”。
不過,這并沒有阻礙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布局“跨境電子商務”的步伐,包括東航物流、EMS、聯邦快遞、圓通等航空運輸和快遞企業,以及1號店、易迅網等電商企業都已經試水其中。
昨天,包括上述企業在內的近60家企業,更是“結盟”成立了國內首個“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希望能夠對“海淘”等的交易渠道、交易過程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猛,2012年已經達到約2萬億元,但與之相關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都有待完善;相關安全體系、信用體系、標準體系、追溯體系也有待建立。”上海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會長朱益民昨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企業布局跨境電子商務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海淘”或者“海外代購”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前,消費者所進行的網上購物還主要集中在國內,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可以去國外“淘寶”,這個消費群體的需求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奶粉、服裝、化妝品、玩具,甚至電子產品等都成了“海淘”的主要對象。
商務部的統計數據就顯示,2011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約1.6萬億元,2012年達到約2萬億元。2012年我國外貿增速為6.2%,而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規模同比增速則超過25%。
“預計2013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會繼續擴大,同比增速將達到30%左右。以上數據也只是估計,而更為龐大的實際發生額因數據來源、統計口徑等原因未能計算,可能數量更加驚人。” 朱益民指出。
市場空間的巨大,也令越來越多的快遞物流、電商貿易、金融服務相關企業開始布局其中,比如支付寶、財付通等1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就率先獲得了跨境支付業務試點資格,而包括順豐速運在內的4家快遞公司也向國家郵政局提交了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牌照申請,順豐速運更是已經上線“海購豐運”,宣布切入海淘轉運市場,擁有運力優勢的東航,則通過東航物流自主開發了電子商務平臺“東航產地直達”,希望采取B2B2C的模式,進行國外生鮮類食品、蔬果類食品、新鮮奶制品類的采購和國內銷售。
監管空白標準缺失
朱益民同時也是東航物流的總經理,在借助運營“產地直達”深入了解跨境電子商務后,他發現跨境電子商務在交易方式、貨物運輸、支付結算等方面與傳統貿易方式差異很大,而現行管理體制、政策、法規都無法滿足其發展要求。
“比如目前政府尚未建立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體系,在監管、結匯、稅收等方面沒有統一、穩定的適用制度保障。” 朱益民舉例,目前,“東航產地直達”從國外進口的相關產品,很多是按照一般貨物的形式交稅,稅率從10%到100%,而很多“海淘”產品由于商品價值孝批次多,關稅卻難以征收,檢驗檢疫風險也難以化解。
記者從多位有“海淘”經驗的消費者處也了解到,傳統的海淘模式要經過海外購物網站、返利網站、轉運公司、倉庫、快遞公司等多個環節,不僅物流成本和速度缺乏相應的保證,如果一旦發現貨品被調換或者破損,其實也是無門申訴,缺乏監管,售后服務更是無保障。
這也正是近60家企業“結盟”的原因。“任何一單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實現,需要政府機構、企業、消費者在生產、電商、支付、運輸、報關、報檢、倉儲、分揀、派送等眾多環節的全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參與,目前的情況是標準不一、責任缺位,導致交易糾紛頻現、客戶體驗差,消費者和業者普遍的感受是‘線上交易實現易而線下實物流通難’。”朱益民指出,行業協會成立后,將加緊制定跨境電商方面的規范建議,推動跨境電商業務相關標準的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