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用余額寶啊,我周圍的同事都用。”談起“余額寶”,在中國銀行總行工作的張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之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產品是否是金融市場“吸血鬼”的問題,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支持的人大多是如張先生一般的普通民眾,他們在這種創新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批評的人則認為,目前余額寶類產品沒有服務于實體經濟,可能推高金融市場的整體成本,以及風險監管不足等。

“年輕人手頭沒什么錢,又想做理財。相比于銀行動輒幾萬元的下限,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零門檻。而且存取方便,收益率還比銀行理財高。所以,雖然我是銀行員工,我也要挺互聯網產品。”張先生說。
作為傳統銀行職員,張先生覺得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帶來了“鯰魚效應”。
“說實話,互聯網產品出現之前,四大行格局基本穩定。競爭不足,所以服務態度也不是很好。但是,余額寶這樣的產品出來以后,大家開始有危機感了,開始意識到,如果不適應市場,份額可能就會被逐漸蠶食。這倒逼著我們加強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像我們銀行,就新成立了網絡銀行部門。四大行也都推出了類似余額寶的產品,這就是改變。”
今年兩會上,這個話題也很熱門。周小川、易綱等央行高層的聲音,似乎透露出官方的信號—對待互聯網金融,要鼓勵,要容忍,更要規范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