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調整了,優惠單數降了,老年人打車不用快的軟件、電話預約既可免費乘坐,這是快的打車剛剛推出的新舉措。快的打車COO(首席運營官)趙冬說:“我們采取了現金補貼的優惠措施,伴隨著同行的跟進,最終成為一場‘打車大戰’。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正如阿里巴巴的馬云所說,很多不會用手機打車的老人打不到車了。”
經過快的打車內部的商議,他們馬上推出了老人免費打車的公益活動,提高司機端掃碼付車費的獎勵,鼓勵司機去服務那些在路邊招手叫車的乘客。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奇瑞成為此次活動的合作方,在北京市,首批20輛奇瑞“艾瑞澤7”已經開始接單,為老年人進行免費接送服務。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決策就是這么快。暫不考慮自身利益,對社會有益,對品牌發展有利,就可以當機立斷。趙冬介紹,目前快的打車已經開通了全國100多個城市,用戶數量達到6100萬,司機超過60萬,日均訂單量在600萬單左右。
趙冬將快的打車定位為一家科技驅動的服務型公司。他介紹,打車軟件的許多功能與運營模式都是快的首創的,如起點精準定位、語音文字雙向發單、智能訂單派發、車隊功能等。他坦陳,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發布的數據,從2013年第三季度開始,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一直處于行業第一,第四季度占全行業的46.7%,領先第二位3.1個百分點。
嘀嘀打車與騰訊結盟,快的背后則是互聯網大鱷阿里巴巴。作為投資方,阿里巴巴已經投入上億美元支持快的打車的發展。在趙冬看來,騰訊微信是一個很強大的流量入口,但社交通訊產品本身有其局限性,而且微信在支付上也是剛剛起步;支付寶做了10年的在線支付,用戶數量、交易數量、銀行接入數量和商家使用量,都是最高的。這也是快的選擇和支付寶合作的主要原因。
這段時間,業內對打車軟件補貼大戰產生不少質疑,認為這是不理性的做法。趙冬解釋說,在補貼活動開始前,全國已經有2300萬名乘客和50萬名司機在使用快的打車,這一智能出行方式本身對乘客和司機具有價值,能夠解決出行難問題。補貼只是加速了全國人民了解和嘗試快的打車的過程,培養更多的人形成在線打車的使用習慣。
打車軟件的特殊性在于,要改變普通人群的出行習慣,教育時間成本非常高。為了加快這個習慣的養成,市場培育階段的費用是必須投入的。趙冬表示,目前快的對補貼的資金沒有設定具體的上限,也沒有確定結束時間點。
“對于互聯網產品來說,任何盈利模式都要建立在龐大的用戶數量基礎上。從快的打車目前的情況來看,實現收入本身并不困難,但不是最為迫切的需求。眼下最重要的任務是,快速在全國范圍內擴張用戶規模,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同時不斷升級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使之與快速增長的市場相匹配,盈利可以等到用戶規模和產品都達到一定的成熟度再著手進行。”趙冬說。
人們對新事物總是會產生恐懼感,移動互聯網讓門戶網站自降為“傳統媒體”,網絡購物讓超市門可羅雀,電動汽車的風靡讓傳統技術的開發者產生危機感。打車軟件同樣也引發了“誰替代誰”的爭論,但在趙東看來,人們大可不必為此驚慌,打車軟件、揚招、電召在未來都會長期并存,打車軟件的意義并不是要徹底取代傳統的叫車方式,而是給人們更多的選擇。
快的打車雖然只是一款手機軟件,但它體現了汽車與IT互聯網的融合趨勢。趙冬認為,汽車與IT的融合速度將會越來越快,像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開放汽車聯盟等都是非常炫酷而又具有實際意義的嘗試,智能汽車以及安裝在汽車上的智能終端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快的與奇瑞的合作,證實了這個移動互聯網公司正在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汽車核心產業。趙冬說,快的打車的愿景就是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智能交通平臺。這個志向有些遠大,也讓很多人吃驚,但想想中國市場的龐大,人們不免會心一笑。風起云涌的打車軟件大戰,會有進入決勝局的一刻。
去年年底,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曾表示,民營銀行牌照第一批有望在3月份前發放。隨著時間流逝,誰將拔得民營銀行的頭籌也成為市場越來越關心的問題。昨日有消息稱,浙江省獲得首批民營銀行兩個試點名額:一是由正泰集團發起溫州十余家民營企業參股的民營銀行,另一個試點名額為網絡銀行,該名額給了阿里巴巴。
這則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席卷網絡,也將阿里巴巴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公關經理張道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頗為無奈地表示,“公司內部都完全不知情,我們也是從網絡上看到的。這種無中生有的消息真不知是從哪里傳出來的”。
阿里否認籌建民營銀行
自去年7月份金融“國十條”明確表示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后,各行各業都卯勁開始籌建民營銀行,而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互聯網的大佬們。2013年8月份,蘇寧云商宣布設立蘇寧銀行,9月份,騰訊也向銀監會遞交了申請材料。作為互聯網老大的阿里巴巴由于不斷推出小額貸款、余額寶等特色金融服務,因此也被外界寄予厚望,頻頻傳出要涉足民營銀行的消息。隨著互聯網金融在近年來風生水起,阿里巴巴也成為率先獲得民營銀行牌照最大的熱門。
在昨日阿里巴巴獲得試點名額的消息傳出后,張道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進行了否認。同時,他表示,“我們從未說過要設立民營銀行,但不知道為什么從去年開始就一直有這樣的消息傳出,我們也進行了否認,可這樣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消息就是始終沒有斷過”。
誠如張道生所言,在去年9月份的互聯網金融外灘論壇上,阿里巴巴小微集團CEO彭蕾就曾公開否認已經正式提交設立網絡銀行的申請。而在上個月又有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有望獲得首批民營銀行牌照,支付寶公關部相關人士也再次進行澄清。
兩會上利好消息不斷釋放
民營銀行作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也成為今年兩會的關注焦點之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穩步推進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參股、投資金融機構及融資中介服務機構。”而這也將是2014年重點工作之一。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3月5日在參加山西代表團分組討論時說,民資進入銀行業在法律上沒有任何障礙。民營銀行會“試點先行,積累經驗,盡快鋪開”。同時,他認為,“這次嘗試由民營資本發起設立中小銀行,是一個突破。以往,民資是通過兼并重組或改造進入銀行業的,這次要嘗試由民資在銀行的治理機制、業務發展,甚至風險處理中發揮主導作用。”他還表示,“銀行是管理風險的行業,是拿存款人的錢,而不是拿自己的資本金去放貸。一旦經營失敗,風險外溢,損失的是存款人的資金。所以,要有一個主體來承擔這個風險,這次試點主要是試這套機制。”
昨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民營銀行現在總體上的要求是首批試點3到5家、有限牌照且風險自擔,并表示“牌照開閘應該快了”。他認為,“民營銀行試點初期,規模都不會特別大,一下子對銀行競爭多大影響應該不會,我覺得還是差異化競爭,因為他是有限牌照,客戶、市場、地域都有差異化的安排,是對現有銀行體系的有益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