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剛剛在官方微博發布公告,決定今天正式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微博公告全文如下:
阿里巴巴今天決定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國際化,進一步實現阿里巴巴的長期愿景和理想。未來條件允許,我們將積極參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
感謝香港各界人士對阿里巴巴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尊重香港現時的相關政策和出發點,并將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香港的創新和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
2014年3月16日
為什么放棄在香港上市?
作為中國最大IPO規模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的整體上市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上市的路程如懸疑劇曲折跌宕,一下是香港,一下是美國。對阿里來說,在香港上市遠比在美國上市劃算的多。阿里的主要業務在國內,作為與大陸經濟緊密相連的香港股市,對于阿里的文化認同感更強,可以幫助阿里獲得更高的估值。此外,作為阿里股東之一的國家隊中投基金顯然知道阿里在中國互聯網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希望阿里能在香港上市。
阿里跟港交所的主要分歧在于阿里的合伙人制度。阿里希望保留對董事會人選的控制權,但這一與香港“一股一票”的原則相違背,并認為這損害了大多數股東的利益。圍繞這一制度的合理性,雙方進行了馬拉松式的漫長拉鋸戰。
而讓阿里最終放棄在香港上市的念頭,應該就是在3月4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公開場合表示,針對阿里巴巴特殊股權架構赴港上市事宜,目前不能評論,但港交所可以做的是開啟公眾咨詢,讓有識之士參與討論。
這一表態意味著阿里在香港上市還是遙遠的未知數,而微信崛起、騰訊入股京東、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被暫停、O2O業務受阻,眼下的形勢已經容不得阿里推遲上市。3月12日,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說,”令我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是,人們認為僅為了適應在香港上市,我們就會改變我們的合伙人制度。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這是阿里隔空向港交所發出的最后通牒,其后的幾天,港交所并無做任何表態,阿里只能黯然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發出橄欖枝。阿里公告全文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阿里的悲壯以及對于港交所缺乏創新的失望。
未來有可能在A股上市嗎?
阿里在公告中說,“未來條件允許,我們將積極參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那現在國內上市到底是哪些條件不成熟呢?阿里要想在國內上市并不容易,至少要解決如下挑戰未來才存在回歸A股的可能性。
首先是需要面臨監管挑戰 。阿里的股權結構屬于VIE結構,所謂VIT就是先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一般是開曼群島)注冊個母公司,其實就是個空殼,然后在國內注冊一家子公司負責開荒業務,通過協議來讓國內的公司從屬于母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VIE結構。國內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此結構,包括百度。VIE結構,鑄造了中國互聯網的黃金十年,也締造了中國互聯網的今天。這個看似完美的結構對于國內的監管層而言需要承擔極大的監控風險,包括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情況吧。更麻煩的是資金流動復雜,在股權安排方面經常存在的對賭條款等特殊承諾,其合法性又該如何查證呢。怕麻煩的證監會是否愿意去冒這個風險讓阿里進來呢?
其次是存在法律障礙。外資在國內A股上市,如早就沒有了法律層面的上市障礙。外資上市的案例早已有之,2004年,那個當年被人戲虐為垃圾股的東睦股份就因為“外資第一股”而一夜成名。其后至今已經有多達有成霖股份、海鷗衛浴、斯米克、羅普斯金、浩寧達等9家外資控股企業在A股上市。但與國內注冊的數千家上市公司來對比,這真是九牛一毛。2010年,國務院也曾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但時至今日,外資內地上市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再者是對股權結構的認可。國內的A股市場對復雜的股權結構一直并不認同,類似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即使在香港市場也飽受爭議,尚未得到認同,但美國資本市場對于AB股權結構卻非常包容。
此外還存在涉及證監會 、商務部、外管局、所在地省政府等復雜的利益糾葛問題、以及在法規和程序上都"無章可循"缺乏可操作執行的細則等諸多問題,而且即使排除了以上困難,還要解決國內上市審批制問題,跟在美國注冊上市完全不同,長達一兩年的漫長審批制不是每家互聯網公司都能等得起的,證監會自己的數據告訴我們,要想在國內上市,在你的前面還有694家企業排隊(根據證監會2月20日的數據),阿里要想國內A股上市,少說也要一年半載吧。
為什么要選擇在此時公布上市?
作為BAT巨頭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其市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在中國互聯網的電商霸主地位。但這個由馬云掌舵的巨無霸在馬年到來之后,就真得像到了本命年一樣霉運連連。過年期間微信紅包的狂熱,讓阿里看到了移動社交的恐懼驚出了一身冷汗,大呼“幸好春節很快過去,后面的日子還很長”。緊接著就是騰訊一浪高過一浪的收購入股計劃,先是入股大眾點評網布局O2O,然后是入股京東布局B2C電商,聯袂狙擊阿里電商,打法兇殘招招致命,盡管阿里也進行了如微博、高德地圖、文化中國等多項收購或入股,并且通過手機淘寶節搶占了移動電商制高點,但輿論對阿里未來的質疑聲音卻此起彼伏,大有風雨欲來的感覺。
而就在阿里疲于應付競爭對手的猛烈進攻時,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的消息傳來,這無疑給了阿里釜底抽薪的一刀。支付一直都是阿里集團的核心戰略資源,是阿里的生命線。阿里有本事通過各種收購并購來應付競爭對手的夾擊,但傳統金融業這種依靠國家機構行使壟斷權利的扼殺卻不是阿里所能抵擋得住的,其殺傷力之大對市值影響多大所有人都清楚。也許對阿里來說,最好的應付方式就是選擇在此刻公布自己在美國上市的計劃。
此刻,對阿里來說,上市已經不能再等了。祝福阿里,這個一直在推動中國互聯網經濟進程影響中國經濟格局的互聯網巨頭,相信股市會給予應有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