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是騰訊對于微信公眾號的態度。
前段時間,微信公眾號大規模被封,根據老友記得到的消息規模大概在3000多個,而這僅僅是第一批次,后面還將展開多批次的封殺。
根據業界的總結,凡是和三俗、政經等扯上關系的基本都會被封殺,這就是騰訊的強勢所在。
? 現在的微信,越來越有當初的微博的趨勢,營銷、廣告、雞湯、公知泛濫,騰訊顯然不想重蹈微博覆轍,所以在微信公眾號設定之初,這就是一個屬于半閉環的平臺,直接可以做到一勞永逸,而不需要像微博那樣請2000多個小秘書來審核。
封殺這一舉動,筆者實質認為并無不妥,現在的微信生態的確是需要整治,但是騰訊的封殺手段不免過激。
前段時間,我在成都參加騰訊游戲的一個活動的時候,曾經跟他們游戲部門的一個領導聊天,他曾經就提到過對于破壞游戲平衡的外掛,騰訊的手段就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哪怕事后再申訴給你解封,但第一時間一旦騰訊認為你使用外掛必定封殺。
可這一次的微信公眾的封殺我不知道還有沒有申訴的機會,至少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現在有誰被封了通過申訴可以解封的。
通過這次事件其實筆者也在思考,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微信被封就等同于末日,其實是這樣嗎?
現在凡是談到新媒體、自媒體,必定首先談的是微信公眾號,但是新媒體的概念從來不是等同于微信公眾號的。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說過,傳統媒體是一對多的傳播。而互聯網則展現出一種多對多的傳播方式,給社會每一個成員提供表達機會。
這也是老友記所一直秉承的,所以現在老友記已經開通了百度百家、易信公眾平臺、來往公眾平臺、搜狐自媒體、今日頭條、Zaker、騰訊新聞客戶端以及傳統的如新浪博客等等很多的通道。
那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還會依賴微信呢?
原因無非是,微信公眾平臺是低門檻的,同時微信是用戶最多的,將近5億的底數。
這也直接造成了300萬的公眾號數量。
騰訊開心嗎?當然開心。但也有憂患,比如上面的壓力?信息泛濫?等等。
所以公號折疊了,開始封殺了。
很多人被躺槍了。
而其實,除了微信,別的平臺只要玩好,一樣也可以獲得很不錯的成績。在此,筆者給各位做一個簡單的初略的分析,那些公眾賬號還不錯,從實際操作經驗來給大家。
1、百度百家
老友記大約是在一個多月前入駐百家的,正式開始更新是今天的2月11日,也就是新年之后,至今為止大概一個月的時間。
這一個月里,老友記在百家頭條大圖的位置大概在8次左右,其它位置較好的比如百度新聞中百家首條等大概也是這個頻次,其中最高的一篇閱讀量是30萬(誰催生了智能電視“換機潮”?)。
這個推薦量對于老友記而言,其實已經相當滿意,當然相比那些長期霸占頭條的如孕峰等少數幾個是有不足的。
但這樣的推薦頻次足夠我做很多的總結。
第一,一個好的時間點。
百家的內容很重要,但也需要有一個好的時間點來支撐,比如老友記那篇閱讀量最高的稿件,其實并不是老友記所認為的稿件當中最優質的稿件,但它被重推了,原因在于老友記上傳的時間是周六的下午兩點,那個時間點基本沒有人去和老友記來搶位置,所以第二天,它被推到了頭條。
第二,請標注首發。
百家對于標注“本文百度百家首發”的稿子的支持會比在別的平臺先上傳的稿件推薦力度稍大,這是正常表現。
第三,文章最好易讀,分段要明晰。
千萬別長篇大論,或者把平媒的那種寫作手法的文章用到百家,百家或者說百家的讀者不喜歡這樣的,你要分小段,簡潔明了。
2、搜狐
搜狐IT的自媒體開放程度還是不錯的,而且搜狐IT的流量也可以算是不錯。
根據老友記得到的消息,搜狐IT的自媒體數量大約在350個左右,入駐的人數還是很多的。
你的內容除了在搜狐新聞客戶端可以呈現,還有就是搜狐門戶的IT版塊其中有自媒體的一小塊區域。
但是搜狐有一個弊端,就是每天大概可以上到這兩個地方的內容不超過15條。關于開放上,搜狐呈現兩個極端,申請賬號,基本上沒有什么門檻,但是對于內容,搜狐的要求很高,很多人的內容被埋沒在了里面。
但另一方面,搜狐IT的頭條當中的第二個,基本就是為自媒體準備的,就在大頭條下面。
而且,搜狐現在的一個現狀是對于一些企業端的作者有偏好,就是你不能是行業的旁觀者,最好是實際操作者。
比如,從事電商運營的來寫電商運營當中的條條道道,那是搜狐很喜歡的東西。
3、虎嗅
關于虎嗅,老友記的認為是,虎嗅的觀點性要夠鮮明,一件事情最好能分出黑與白,千萬別出現不清不楚的玩意兒。
有了觀點還不夠,你必須要有豐富的事實或者案例來支撐起你的觀點。
還有就是虎嗅對于稿件的形式而言,也千萬不要走傳統路數,一定要怎么容易讀怎么來。
另外,對了,在虎嗅發稿一定要有強大的心里承受能力哦,因為那些不認可你的讀者會噴死你。
? 4、來往
對于來往的公眾賬號,說實在的老友記的體驗不是很好,最大的原因在于你只能發一個圖文消息,很多時候像老友記這樣除了有固定欄目每日e報之外還有一些行業深度解讀的賬號,就不知道該如何辦了。
所以,老友記在來往上就是保持一個固定的更新,但是流量看上去也還不錯。可能主要原因或許是來往現在對接了很多阿里的資源,用戶還是有一些的,而且不折疊公眾號的形式也有助于提高閱讀率。
5、易信
易信的公眾賬號其實和微信的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個弊端來往同樣如此,而且來往所選擇的差異化是在圖文消息的設置上,讓我很是無奈。
而易信選擇的點在于發送的內容選項,除了常規的圖文消息、文本等之外,還添加了名片和活動這兩個選項。
這是幫助用戶來實現商務社交的做法,與微信公眾的純粹相比,易信找了不一樣的切入點。
根據易信提供的數據,易信上已開通組織賬號超過1.6萬個,已開通個人賬號超過5萬個,已開通公眾賬號粉絲群總數超30萬個,近一周用戶日互動量超1億。
如果,這個數據是真的,易信是的確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入口,但是好像老友記在易信的流量比較一般,或許易信更適合組織賬號。
6、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這款產品不錯,他的流量至少從展現的來看,可以作為一個常規渠道。
而且,今日頭條對于內容的把控沒有那么嚴格,基本上一些稿件都會出現在瀑布流中,除非是你的內容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不是不好,而是可能涉及到了一些什么)。
但今日頭條有一個不太好的地方,在它的IT版塊,很多抓自別的網絡媒體的內容,并且刷新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你的內容一般情況下也會在這個瀑布流中出現,所以被埋沒的速度也很快。
而且今日頭條相比于深度的內容,他更喜歡資訊類的,比如今天發生了一個并購事件什么的,他只需要你第一時間說出這件事,這件事你怎么解讀并不是他最看重的。
最后的最后,這些平臺其實說實在都還不錯,但終究講究一個內容為王。微信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少了微信,只要你的內容夠OK,那天就沒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