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消息人士稱,2014年3月17日下午,央行條法司在京秘密召集騰訊、阿里、百度、宜信等涉水金融的互聯網公司舉行會議,討論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在接下來的幾天,央行仍將展開不同群體的密集討論。
央行嚴管,規范互聯網金融

針對幾種互聯網金融業態,央行可能首次出手立規,可能的規范化要求包括:
P2P業務:只能提供信息服務,資金不能做杠桿,不能吸收存款;支付業務:不能跨行清算,不能吸儲,不能為客戶融資;眾籌業務:不能提供擔保,不能吸儲;網上代銷金融產品:不能承諾收益,不得久期錯配,必須有流動性保證。
與此同時,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昨日撰文指出,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的銀行存款應受存款準備金管理。此外,其他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與貨幣市場基金的存款本質上相同,按統一監管的原則,也應參照貨幣市場基金實施存款準備金管理。?
無疑,這些制度一旦出臺,將對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形成極大的規范和約束,但同時,也可能會大大壓縮市場對互聯網公司涉水金融帶來巨大想象空間,甚至可能影響到資本市場對他們的估值,比如股價回落的騰訊,比如即將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
阿里騰訊未受影響
針對“央行嚴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消息,3月18日,阿里巴巴和騰訊雙雙回應稱,《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和《關于手機支付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目前處于民意征求階段,尚未正式實施,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沒有收到央行下發的任何監管文件。
對于外界關心的余額寶和理財通產品是否受到影響,支付寶和合作方天弘基金均表示,余額寶未受影響。有余額寶用戶擔憂,根據未頒布的《辦法》,余額寶類產品未來一年將只能購買1萬元,或者每次只能贖回1000元。對此,支付寶表示,基于“對政策的理解和跟監管部門的溝通,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申購和贖回余額寶,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騰訊方面則表示“理財通平臺購買的是華夏財富寶基金,申購基金是使用銀行卡直接支付,贖回基金是通過銀行卡直接提現,不屬于第三方賬戶支付和轉賬業務范圍,不受限制影響,服務一切正常,用戶可放心使用”。